2011年10月21日 星期五

HD影片上傳編輯

那時候,應該算是一個轉戾點吧。三年多前,差不多是2005年的年底,一台主流的16倍速DVD燒錄機掉到了兩千元以下,其規格也已經十分成熟,很多人是在當時才購入自已的第一台DVD燒錄機。第15期的電腦王,因應時勢製作了一個「DVD最強達人」專題,從燒錄機的選擇、影音的轉檔及燒錄一氣呵成,打造出夢幻的「一人DVD壓片工廠」。
很可惜的,三年後的今天,主流影音格式已經從SD標準畫質躍昇成HD高畫質,一台藍光燒錄機卻仍然要破萬,硬體跟不上軟體的腳步。筆者預測如果有一天我們來做「一人藍光光碟壓片工廠」,應該就是使用GPU來轉檔的軟體已經十分普及、藍光燒錄機也走入尋常百姓家的時候了。
剪輯HD影片有多操
我的電腦夠力跑後製嗎?這個問題可以分三方面來討論,分別是「剪輯、特效與轉檔」。一般來說單純做剪輯的硬體需求比較輕鬆,最主要是要有足夠的記憶體供匯入剪輯軟體的素材使用,來減少頻繁存取硬碟置換檔所造成的系統負擔及時間延遲。當然了,如果有一顆高效能的硬碟,在匯入、匯出素材時,或者是編輯時間軸都會比較順暢。

至於處理器的資源主要是耗用在特效以及轉檔的運算上。特效可分為2D與3D特效,專業玩家可能會買繪圖卡來做輔助,最主要就是利用OpenGL來加速3D場景物件的運算,對於2D畫面的幫助比較不大,所以其實如果沒有要玩像「3ds Max」這種處理三維物件的軟體,並沒有必要特別添購專業繪圖卡或高階的顯示卡。

不過像NVIDIA近來狂打的CUDA技術,在轉檔以及套用2D濾鏡特效時的編碼就確實可以幫得上一些忙,但這又是另外一回事了。所以了,如果只是應付一般的剪輯需求,不妨把支出投資在處理器、記憶體以及硬碟上,所看到的實質效益會比較明顯。

處理高畫質影片的重點
HD影片的後製處理流程其實沒什麼特別,最主要就是要「使用不容易失真的擷取方式」、「挑選支援高畫質的剪輯軟體」以及「輸出正確的檔案格式」。其中只要遺漏掉一個環節,就有可能讓原本辛苦錄製的HD高畫質影片功虧一簣,比如說使用了錯誤的方式來擷取影片、轉檔參數設置不正確等等,都會讓原本的畫質流失不少。別廢話了,就讓我們開始吧!


第一步──把檔案傳送到電腦裡
雖然有些DV可以直接在機身上編輯影片(通常為硬碟機種),但是要做仔細一點的修整,還是先把影片傳到電腦裡吧!筆者的建議是,先利用機身的修剪功能把不必要的片段刪除掉,比如剪掉片頭跟片尾不小心錄到的畫面,可以省去不少傳輸時間。

影片的傳送方式
目前DV與數位相機最常使用的資料儲存媒介,不外乎DV帶、DVD以及硬碟、記憶卡這四種。而不管是哪一種,如果是透過機身上的連接埠來輸出影片,都是以這兩種方式:

傳送檔案
傳送檔案的意思,就是把硬碟裡的影片檔直接傳輸到電腦裡,通常是經由USB介面來達成,當DV透過USB連接到電腦,它會被視成外接儲存裝置。使用這個方式的好處是:使用者可以自由處理DV硬碟裡的檔案,而且這種硬碟式的攝影機會將每個片段存成獨立的影片檔,不管是在剪輯或是素材的管理上都會比較方便。
目前使用AVCHD格式來錄製影片的DV,其影片都是以檔案的形式存在,傳輸時可以幾乎達到無失真。

傳送影音串流
硬碟式的DV是把影片存成檔案,但是使用DV帶做為儲存媒介的DV就沒辦法這麼做了。因為記錄在DV磁帶上的是一連串的數位訊號,而且這些資料是以「線性」的方式儲存,只能快轉或倒轉去找某個片段,並無法隨機存取。

既然不能用檔案傳,那麼就得利用攝影機的磁頭來讀取磁帶上的資料,然後再以串流的方式送到電腦中。使用影音串流來傳送的好處是,剪輯或是串流擷取軟體可以直接控制DV,一邊播放一邊選擇要擷取的片段,雖然擷取的時間可能會長一些,但是可以提供使用者比較直覺的操作方式。



假如手邊的筆電、桌機主機板都沒有內建1394埠的話,那麼就添購一張1394卡吧,筆電可以用PCMCIA或Express Card來轉接。

Canopus、Blackmagic Design都有發表HDMI擷取卡,可以擷取未經過壓縮的高畫質影音訊號,但是一張不便宜。




54C11_p2_10.jpg、54C11_P2_11.jpg

第二步──素材準備好了,開始剪接吧
把影片檔都傳輸到電腦後,就可以開始進行剪輯後製的動作了。市面上的剪輯軟體為數不少,如果我們只是剪剪自拍影片、或者是生活的花絮,其實不必殺雞用牛刀。但是至少要注意該軟體支不支援高畫質影片的匯入及輸出,尤其是大部份的剪輯軟體都得使用最頂級的版本才能處理AVCHD格式的影片,如果還要加上藍光光碟的燒錄就更不必說了。

依需求選擇合適的剪輯軟體

我們不是專業的後製公司,沒有必要添購昂貴的硬體設備及高檔的剪輯軟體,像Adobe Premier Pro或Sony Vegas、Apple Final Cut Studio這些破萬元的進階版本就不在這次的討論範圍,如果沒有營利需求,選擇「消費型」的剪輯軟體就可以了。

在台灣,非商用軟體很少有賣超過四千塊的,這算是一個價格的上限。而在這個區間範圍內,其實就有不少類型的剪輯軟體可以選擇,有傻瓜型、偏重娛樂性質的,也有半專業型、注重剪輯功能的,端看玩家的需求而定。

剪輯功能威力導演、會聲會影這一類的剪輯軟體都是屬於入門型,專為可能什麼都不太懂的初學者而設計,但這並不代表只有初學者才適合使用,因為其版本演進至今,功能都已經十分強大,不需要學習進階的剪輯技巧便能夠做出很像樣、夠水準的影片,也就是很容易上手。如果你對於影片的處理並沒有很嚴苛的要求,其實考慮入門型的剪輯軟體不但可以省時又省力,還能享有一氣呵成的便利性。

不過,入門型的剪輯軟體求的是易用性以及具親和力的使用介面,在剪輯功能方面通常會做得比較陽春。如果你習慣要有很自由的編輯環境,還好,並不是消費級的剪輯軟體都是傻瓜取向,比如Sony Vegas Studio的價格就很平實、其剪輯功能卻一點都不輸專業級。

支援的媒體格式
基本上,現在的剪輯軟體都已經可以支援匯入及輸出主流的影音格式,但是在客製化的細項上還是會有所差異。比如說同樣是MP4格式,有些軟體可以輸出的解析度就不多,客製化的彈性並不高,尤其是有些線上影片網站對於上傳的影片格式要求比較龜毛,這點應該要特別注意。

除此之外,就是一些附加功能的多寡了。剪輯軟體可以有什麼附加功能?比如說可以把影片輸出到iPod、PSP、Zune等等的裝置,或是直接上傳到線上影片網站、與社群分享資源。

那麼,免費軟體呢
免錢的大家都愛,不過筆者還是建議使用付費軟體會比較可靠,一來不必擔心影音格式沒有支援,二來在剪輯的流程上也會比較順暢,而且免費、有齊全剪輯功能的軟體實在非常少,大多是注重在轉檔以及簡單的影片分割。

從國內的通路鋪貨以及線上網站的銷售情況為依據,我們選擇了兩套在國內能見度較高、最容易取得的產品來做介紹,再另外補齊兩套在國外也頗受好評、售價低於150美金的剪輯軟體。雜誌版面無法呈現它們的所有功能,必定還有遺漏的地方,還好這四套剪輯軟體都有提供試用版下載,就請讀者務必再親身體驗了。



剪輯軟體有沒有GPU加速?
 
假如不談OpenGL,目前GPU在影片剪輯的應用仍然有限,Badaboom跟TMPGEnc Xpress算是近來較具名氣的轉檔及編碼工具。而現在可以在網路上下載到的威力導演v7,其實也有跟TMPGEnc Xpress一樣的「加速2D視訊濾鏡編碼」功能,目前只對H.264有效。

                                                                                     其它精采內容請見54期電腦王



原文:

廣播、專業級的視訊設備,通常會再搭配SDI(Serial Digital Interface)/HD SDI或更高階的介面來傳輸未經壓縮的數位訊號,其接頭是採用BNC端子。

數位、類比端子不同
傳送檔案請直接使用USB。但是傳送影音串流就比較麻煩,因為端子的傳輸特性以及訊號的種類不同,畫質也會不一樣,影音串流的處理方式,基本上可以分為類比與數位訊號兩種類型:

數位訊號
DV本來就是一個數位產品,直接使用數位訊號傳送到電腦裡可以減少很多無謂的失真。而數位訊號的主要傳送方式就是透過1394介面,因為其頻寬大、訊號穩定等等的特性,以及天生就是為了家電而設計的傳輸架構,非常適合用來運送資料量龐大的影音訊號,一直到現在較為中高階的攝影機仍然將其列為基本傳輸介面。

那麼,USB難道就不適合嗎?在幾年前,USB只是用來傳輸DV機身上SD卡裡面的靜態影像資料,或者是將DV當成網路攝影機時的資料傳輸線。因為那時候的USB規格大部份都是1.0,12Mbps的傳輸速率難以負荷高品質的影音流量。雖然在USB 2.0已很普及了,而且軟體端也能支援使用USB來擷取視訊,但是其傳輸特性仍然容易讓畫面的品質降低。

除了1394跟USB,HDMI也能夠傳輸數位的影音串流,但現階段在電腦上還要再加裝一張「HDMI擷取卡」才行,這張擴充卡並不便宜,會是一筆不小的支出。

類比訊號
DV也能夠輸出類比的影音訊號,通常是由Composite(AV端子)、Component(色差端子)或S-Video(S端子)來傳送。這些訊號電腦當然是不能直接接收的,需要再透過影像擷取卡來把類比訊號轉成數位訊號,就好像電視卡一樣。當然了,硬體的優劣便會影響到訊號的轉換品質,一張高品質的影像擷取卡要價不斐,除非有特殊需求,不然還是買一張只要幾百塊的1394卡比較實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樂愛生活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