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15日 星期二

縮時攝影的技巧

縮時攝影的技巧

這種影片大家一定是常看到,但是大家知道這樣是怎麼拍攝的嗎?????
嘿影現在要來告訴大家這之中的奧秘!!! 看完之後一定要自己手動DIY嘿~

首先~~你必須要有以下這些器具
1.數位單眼相機 (需支援多功能快門線或內建間隔拍攝功能)
2.腳架(要有一定重量且穩定的腳架)
3.記憶卡、電池 (電池請在拍攝前充滿電力若是能裝上兩顆以上更好,記憶卡儘量將之前拍攝完的相片清空)
4.多功能快門線(可設定間隔拍攝功能之快門線,不然你自己可能就要定時拍攝了QQ)
這些器具是最基本的缺一不可,不然在拍攝過程中會相當得艱辛~
當你有這些器具後~找一定不錯的景點取鏡就可以開始縮影的拍攝了...

攝影一開始你可以用"快門間隔"來紀錄,你可以定時來進行拍攝,也可以2秒、5秒、10秒坐一個區間拍攝,完全依照當時情境來做設定

例如:白天的雲飄很快,或是車流速度很快,可以間隔短一點, 若是要拍攝花朵的生長歷程,那就可以半小時拍一張。但有時你必須考量到記憶卡的空間大小,如同你一張卡8g 只能拍400張,但你又最少需要拍兩個小時(如晨昏、夜空)這些都會是你最後的考慮問題

再來,由於縮時攝影是定點拍攝,必須讓相機架設穩定,拍攝開始可能一拍就是數幾個小時再進行,如果因為讓相機拍攝角度不小心因為一些因素移動到這樣可能會功敗垂成,讓一切心苦白費

最後調整相機,大部分的都是用自動對焦,拍攝的同時務必將切換回手動來固定對焦點,減少對焦上的失誤,ISO非特別需求時盡量調低,減少曝光數值的差異變因

當然聽到這邊有沒有想趕快去嘗試一下縮時射影的拍攝呢?!
這其中一定還會有更多的問題出來~~黑影在這賣個關子....當你有問題我再來為妳們一一解答

來看看一些美妙的作品


原文:http://www.ttfun.com.tw/DOC/news_page?tb=1&type=3&id=856

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

3D 立體顯示技術與成像的原理

[教學] 3D 立體顯示技術與成像的原理


世界

根據研究,我們人類的眼睛在觀察一個三維物體時,由於兩眼水平分開在兩個不同的位置上,所觀察到的物體圖像是不同的,它們之間存在著一個像差,由於這個像差的存在,通過人類的大腦,我們可以感到一個三維世界的深度立體變化,這就是所謂的立體視覺原理。



據立體視覺原理,如果我們能夠樣我們的左右眼分別看到兩幅在不同位置拍攝的圖像,我們應該可以從這兩幅圖像感受到一個立體的三維空間。



從前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知道不同的觀察角度將可以看到不同的圖像。因如果我們將光柵垂直於兩眼放置,由於兩眼對光柵的觀察角度不同,因而兩眼會看到兩個不同的圖像,從而產生立體感。



現在所謂立體電影的效果,都是透過兩台投影機個字放出左右眼的影像到同一個螢幕上,因此當不戴眼鏡的時候,可以發現螢幕上會有兩個不完全相同的影像;然後再透過特殊偏光眼鏡,針對一隻眼睛,濾掉其中一個影像,讓左眼只看到左眼的影像、右眼只看到右眼的影像。



藉此,就可以透過讓兩眼看到不同的影像,來欺騙大腦,兩眼影像會融合成一個影像,讓大腦以為我們看到的是真的立體的東西。由於人類的雙眼集中於一面,相較其他大多數的動物來說,犧牲了視覺範圍,卻增加了判斷深度和距離的能力。



兩眼之間的距離平均約為6.5公分,使得妳不論用哪一隻眼睛去看一個較近的物體,都會得到不同的遠背景。這種左右眼所見影像並不相同的現象,稱為雙眼像差。雙眼像差的程度與物體的距離有關,距離越近,像差越顯著;越遠則像差越小。


3D 立體顯示技術原理與遊戲應用歷程簡介

「3D 立體顯示」可說是近來娛樂產業相當熱門的話題,不但有好萊塢推出《阿凡達》等賣座 3D 立體電影,全球各大家電廠商也積極佈局準備推出一系列支援 3D 立體顯示的播放機與電視機等家電產品,NVIDIA 也推出支援 3D 立體顯示的 PC 繪圖卡與周邊,甚至連 SCE 與任天堂也陸續發表 PS3 與 NDS 後繼機種的 3D 立體顯示支援。



本次的專題將針對 3D 立體顯示的原理與應用作一簡單介紹,了解各種 3D 立體顯示是如何重現現實世界的立體感,以及 3D 立體顯示在遊戲領域的實際應用。



立體視覺的構成

我們之所以能感受到立體視覺,是因為人類的雙眼是橫向並排,之間大約有 6﹣7 公分的間隔,因此左眼所看到的影像與右眼所看到的影像會有些微的差異,這個差異被稱為「視差(Parallax)」,大腦會解讀雙眼的視差並藉以判斷物體遠近與產生立體視覺。



當觀看者只以單眼來觀看景物時,因為沒有了視差,所以立體感也會隨之消失。



3D 立體顯示的基礎

由於立體視覺是基於視差而來,因此 3D 立體顯示的基礎,就是要以人工方式來重現視差,簡單說就是想辦法讓左右兩眼分別看到不同的影像,藉以模擬出立體視覺。在這個基礎之下發展出各式各樣的 3D 立體顯示技術,主要分為眼鏡與裸視兩大類型。





3D 立體顯示的起源

3D 立體顯示的歷史相當久遠,早在 19 世紀攝影技術剛起步時就已經出現。做法是將 2 台相機並列模擬雙眼,同時拍下 2 張有著些微差異的相片,之後再透過平行視線法、交叉視線法或類似雙筒望遠鏡的專屬觀看設備等方式讓雙眼分別觀看 2 張並列的相片。



˙平行視線法:讓雙眼視線平行,左右眼分別觀看左右相片

˙交叉視線法:將雙眼視點移至近處(鬥雞眼)讓視線交叉,左右眼分別觀看右左相片



以上兩種方式不需要特殊的設備就能在一般的平面媒介上觀看到立體影像,不過因為是以不自然的視線觀看,並不是每個人都能適應,對眼睛的負擔也大,實用性不高。 



雙鏡筒式的專屬觀看設備可以明確分隔左右眼的視線,不需要讓觀看者自己憑感覺去調整視線來捕捉立體感,因此大多數人都能適應,這個方式後續也發展為頭戴式 3D 立體顯示螢幕,透過左右兩組螢幕讓左右眼觀看不同畫面產生視差以呈現立體畫面。 不過上述幾種方式每次只能讓一個人觀賞,並不適合有多人欣賞需求的應用。



眼鏡式 3D 立體顯示技術

為了滿足像是電影等多人觀看需求的應用,因此後續也出現了以特製眼鏡來同時提供多人觀看的各種 3D 立體顯示方式,並根據運作模式分為被動式與主動式兩大類。



【被動式 3D 立體眼鏡】

被動式 3D 立體眼鏡指的是眼鏡本身是單純的鏡片 + 鏡架所構成,不牽涉到任何機械式或電子式的運作。雖然此類眼鏡所採用的技術有很多種,不過基本原理都是透過光學方式讓兩組畫面分別只能穿過左右其中一眼的鏡片,讓左右眼觀看到具備視差的影像。



˙紅藍濾色片式 3D 立體眼鏡

最早問世的是採用紅色與藍色(或紅色與綠色)濾色片構成的 3D 立體眼鏡,眼鏡本身的成本很低(可使用紅藍玻璃紙與紙板製作),早期的 3D 立體電影多採用此方式,分別投射出經紅色濾光與藍色濾光的畫面,再讓觀看者配戴紅藍 3D 立體眼鏡來觀看。



紅藍濾色片方式可適用於平面印刷媒體或是一般顯示設備。



由於紅藍濾色片式 3D 立體眼鏡有著無法正確重現原本畫面色彩的缺點,因此後續有廠商推出了改良式的「ColorCode 3D」,透過琥珀色與藍色濾色片分別呈現彩色與單色兩組畫面,由於大腦會自動結合雙眼觀看到的影像,因此可以獲得彩色的立體畫面。



˙偏光式 3D 立體眼鏡

後續在偏光技術普及後,開始有廠商採用偏光式的被動式 3D 立體眼鏡。偏光片是透過如百葉窗般排列的矽晶體塗料薄膜(偏光膜)來過濾原本朝不同方向震動的光線,會擋住與偏光膜方向垂直的光線,只讓與偏光膜方向相同的光線通過。由於偏光片只會過濾光線的方向,而不會像濾色片那樣過濾光線的顏色,因此可以完整保留畫面的色彩。



播放時只要使用兩組設備分別透過偏光片投射出垂直偏光與水平偏光畫面,或是使用一組設備搭配可切換偏光方向的主動式偏光片交替投射出垂直偏光與水平畫面,再讓觀看者配戴垂直偏光片與水平偏光片組合的偏光式 3D 立體眼鏡,就可以觀看到立體畫面。



應用在液晶顯示器時,可使用兩片重疊的液晶面板各自顯示垂直與水平偏光畫面,此方式的成本較高。或者是在螢幕表面配置奇偶交錯排列的垂直與水平偏光片,各利用一半像素顯示垂直與水平偏光畫面,此方式的成本較低,不過垂直或水平解析度會減半。



近年的 3D 立體電影多半採用偏光方式來呈現。不過偏光方式必須使用特殊的投影機或是螢幕等顯示設備才能呈現,因此並無法適用於平面印刷媒體或是一般顯示設備。【主動式 3D 立體眼鏡】



主動式 3D 立體眼鏡是透過眼鏡本身的主動運作來達成 3D 立體顯示效果。



˙雙顯示器式 3D 立體眼鏡

雙顯示器式 3D 立體眼鏡雖然無法提供多人觀看需求,不過仍就算是主動式 3D 立體眼鏡的一種,運作的原理非常簡單,透過左右眼鏡中配置的兩組小型顯示器來個別顯示左右眼畫面,來達成立體顯示的效果。由於必須配置兩組獨立的顯示器,因此成本較高,而且只能讓單人觀看。因此通常只應用在特殊用途,像是搭配頭部偵測應用在虛擬實境。



任天堂於 1995 年推出的可攜式遊樂器「Virtual Boy(VB)」就是此類設計。



˙液晶式 3D 立體眼鏡

液晶式 3D 立體眼鏡是採用主動式液晶鏡片所構成的 3D 立體眼鏡,運用液晶可藉由電場來改變透光狀態的原理,以每秒數十次的頻率交替遮蔽左右眼視線。播放時只要交替顯示左右眼畫面,再透過同步訊號讓液晶式 3D 立體眼鏡與畫面同步運作,播出左眼畫面時讓右眼鏡片變黑、播出右眼畫面時讓左眼鏡片變黑,就可以達成立體顯示的效果。



由於液晶式 3D 立體眼鏡不需要濾色或偏光等特殊構造的播放設備就能呈現,只需要提升播放設備畫面更新頻率及添加同步訊號發送裝置即可,因此可適用於大尺寸多人觀賞需求,是目前最廣泛應用於 3D 電視等民生娛樂領域的方式。包括 PC 上由 NVIDIA 推出的「3D Vision」以及各家電大廠最近狂推猛打的 3D 立體電視產品,都是採用此方式。



由於畫面是採左右交替方式播放,同一時間內只有一隻眼睛能看到畫面,因此當開啟 3D 立體顯示模式時,畫面更新頻率會變為原本的一半。如果只搭配現有的每秒 60 次更新標準規格時,畫面更新頻率會降到每秒 30 次,讓觀看者感受到明顯的閃爍。因此目前各廠商所推出的方案都是將螢幕更新頻率加倍到每秒 120 次,來避免閃爍的問題。



液晶式 3D 立體眼鏡由於必須主動運作,因此構造上比被動式 3D 立體眼鏡複雜,雖然播放設備的成本較低,不過眼鏡的成本高出不少,以目前主流的紅外線同步方式來說,就必須配備額外的接收控制電路與電池,而且液晶鏡片的交錯遮蔽會影響畫面的亮度。



雖然液晶式 3D 立體眼鏡這一兩年才隨著新產品的推出開始發燒,不過在遊戲領域的應用事實上已經超過 20 年,最早是 SEGA 在 1986 年推出 SEGA MarkIII / Master System 用的「3D 眼鏡」,任天堂也在 1987 年推出 Famicom 用的「Famicom 3D 系統」。



不過當年的液晶式 3D 立體眼鏡周邊在設計上遷就於既有 NTSC / PAL 規格映像管螢幕,遊玩時畫面的亮度低閃爍感強烈,加上當時的遊樂器完全沒有 3D 繪圖能力,只能概略呈現具備前後層次感的平面圖層,因此並未獲得市場青睞,支援遊戲款數相當少。



裸視 3D 立體顯示技術

雖然眼鏡方式能滿足多人共同觀看的需求,不過觀看時必須配戴特殊眼鏡仍舊是個相當大的障礙,各家廠商於是投入不需要配戴特殊眼鏡的裸視 3D 立體顯示技術研發。



所謂的「裸視 3D 立體顯示」,是指在不配戴任何特殊配件的狀態下以裸眼視覺就能直接觀看到 3D 立體顯示的效果。雖然基本原理仍舊是讓左右眼觀看不同畫面產生視差來營造立體感,不過前提是不配戴眼鏡,因此必須透過特殊設計的螢幕來達成目標。



由於裸視 3D 立體顯示在技術上仍有許多限制,因此主要用於個人化小型化的顯示用途,如行動電話、數位相機等,較少用於多人化大型化的顯示用途,如電視螢幕等。  裸視 3D 立體顯示根據運作模式又分為空間多功式與分時多功式兩大類。



【空間多功式裸視 3D 立體顯示】

空間多功式裸視 3D 立體顯示是在同一個螢幕上,以分割顯示區域(空間)同時顯示左右兩眼畫面(多功)來達成 3D 立體顯示效果的方式,因此被稱為「空間多功」。



˙柱狀透鏡式 3D 立體顯示(Lenticular Lenses)



柱狀透鏡式 3D 立體顯示螢幕,是在螢幕表面設置垂直排列的圓柱狀凸透鏡薄膜,透過透鏡折射來控制光線行進方向,讓左右兩眼接受不同影像產生視差呈現立體效果。



由於光線在通過凸透鏡時,行進方向會折射而產生變化,因此只要將左右眼畫面以縱向方式交錯排列,再透過一連串緊密排列的柱狀透鏡,就能讓左右眼看到各自的畫面。



柱狀透鏡方式的歷史久遠,應用範圍也相當廣泛,包括平面印刷或是螢幕顯示器都能運用此方式來呈現 3D 立體畫面,市面上常見的立體墊板等產品就是利用相同的原理所製作。除了呈現立體影像之外,柱狀透鏡還能用來呈現會隨觀看角度而變化的影像。



由於柱狀透鏡可以在多個角度下產生立體效果,因此可以適用於多人觀看的應用,不過在不合適的角度觀看時會出現影像重疊的狀況。一般的柱狀透鏡是固定貼附在螢幕表面,而且是以單一方向排列,因此無法切換顯示模式,水平解析度會降為原本的一半,畫質也會受到透鏡折射影響,螢幕旋轉 90 度時就會無法呈現立體感。不過也有廠商研發在柱狀透鏡中注入液晶來改變聚焦特性的技術,可關閉透鏡的折射效果切換成 2D 模式。



˙視差屏障式 3D 立體顯示(Parallax Barriers)

視差屏障式 3D 立體顯示螢幕,是在螢幕表面設置稱為「視差屏障」的縱向柵欄狀光學屏障來控制光線行進方向,讓左右兩眼接受不同影像產生視差達成立體顯示效果。



由於左右眼視線通過柵欄狀視差屏障的角度不同,因此會看到後面螢幕的不同部分,只要將左右眼畫面以縱向方式交錯排列,就能讓左右眼看到各自的畫面產生立體感。



由於是採用遮蔽方式來達成立體顯示效果,必須將螢幕分為左右兩畫面顯示,因此水平解析度會降為原本的一半,而且畫面亮度會下降。之外還會還有觀看距離、角度與方向的限制,必須在規劃的距離與角度內觀看,畫面轉 90 度時就會無法呈現立體感。



後續廠商研發許多技術來改善視差屏障式 3D 立體顯示螢幕的先天限制,像是採用可開關的液晶薄膜來充當視差屏障,就能透過液晶屏障的開關來切換 2D / 3D 顯示模式,液晶屏障排列方式也可以製作成水平與垂直兩種方向,配合橫拿與直拿的需求切換。



視差屏障式 3D 立體顯示是目前最廣泛應用於可攜式裝置的方式,包括 SHARP 與日立都不約而同的在任天堂發表 N3DS 後緊接著發表了各自的行動電話用視差屏障式 3D 立體顯示螢幕。其中 SHARP 的產品將液晶屏障與觸控薄膜整合在一起,而且同時支援橫拿與直拿的應用,比較符合 N3DS 的需求,不過目前還無法確定是否會獲得任天堂採用。



【分時多功式裸視 3D 立體顯示】

時間多功式裸視 3D 立體顯示是在同一個螢幕上,以左右交替分別顯示(分時)左右兩眼畫面(多功)來達成 3D 立體顯示效果的方式,因此被稱為「分時多功」。



˙指向性背光分時式 3D 立體顯示

指向性背光分時式 3D 立體顯示,是藉由指向性背光膜搭配左右配置的背光光源,以高速交替方式分別朝左右眼顯示不同畫面來達成立體顯示效果的方式。由於指向性背光膜可以控制光線射出的方向,因此能將左右畫面分別投射到觀看者的左右眼中。

當螢幕右側的背光光源亮起時,就會透過指向性背光膜射出朝左眼方向的光線,用來顯示左眼畫面。當左側的背光光源亮起時,就會透過指向性背光膜射出朝右眼方向的光線,用來顯示右眼畫面。藉由左右畫面高速交替顯示,就能平順的顯示立體影像。

由於指向性背光方式採用分時多功,因此每次都能以面板的完整解析度來顯示畫面,不像空間多功只能以面板的一半解析度來顯示畫面,而且只要左右兩側的背光光源同時亮起,就能切換為 2D 顯示模式。不過由於左右眼畫面是以指向性的方式顯示,因此只有從螢幕正面觀看時才能看到立體影像,而且當螢幕旋轉 90 度時就無法顯示立體影像。 指向性背光分時式 3D 立體顯示產品目前仍處於研發階段。



˙深度融合式 3D 立體顯示(Depth-fused 3D)

深度融合式 3D 立體顯示是將兩片液晶面板前後重疊在一起,分別在前後兩片液晶面板上以不同亮度顯示前景與後景的影像,藉由實體的深淺差異來呈現出景深效果。

由於深度融合式並不像其他方式是以模擬兩眼視差來產生立體感,而是讓畫面真正具備前景與後景的差別,能讓觀看者兩眼視線的焦點自然落在畫面位置並感受到景深,因此觀看時眼睛比較不容易感到疲勞。不過受限於前後景重疊時的角度偏移不能太大,因此適合觀看的角度有限,加上需要重疊兩片液晶面板來構成,因此體積較大成本較高。深度融合式 3D 立體顯示不屬於多工方式,產品問世已久不過應用層面有限。



參考資料:http://news.chinatimes.com/tech/0,5249,171710x172010042000561,00.html


原文:

2011年11月7日 星期一

DSLR的翻轉世界 Swivi外接式翻轉螢幕






翻轉螢幕的好大家都知道,不論自拍或高低角度取景都無往不利,現在還發展出像MV800的上掀式螢幕、A77的三向式螢幕等等。以單眼相機來說,這些年新推出的機種都加入了翻轉螢幕這項配備,像是Canon 60D、Canon 600D或Nikon D5100,似乎翻轉螢幕這玩意兒是與初學者拉近距離的好幫手,入門級機種漸漸都可以看見它的蹤影。不過現在使用中高階單眼的玩家也不用羨慕囉,Swivi External LCD Monitor這款外接式翻轉螢幕的推出滿足所有單眼使用者的需求。


透過HDMI連結Swivi適用於任何一款單眼相機,擁有5.6吋的大螢幕,更提供了峰值對焦、Zoom In/Out 功能按鍵,以及立體聲喇叭。看到Swivi讓小編第一個想到的是這造福了許多會用5D2拍片的玩家,對於取景構圖有更大的彈性,而且如果沒有接外接式螢幕,裝上Swivi不但運鏡方便,5.6吋的螢幕大小讓導演和攝影師一同觀看應該也還堪用囉!




Swivi電力供應的部份是採用Canon LP-E6電池,跟7D及5D2一樣,另外也支援AAA電池,畢竟標榜任何一台單眼相機都可以使用嘛,至於AAA電池的轉接槽本身就內建囉!不過老實說,目前Canon單眼的Live View對焦真的是讓人搖頭再搖頭啊,就算有好用的翻轉螢幕,小編非必要拍照還是會用觀景窗取景的啦,只能說幸好其它台單眼也可以用,不然就可惜了這項好物啦!






(圖片來源:Swivi USA)


原文:http://www.mml.com.tw/topic/index?id=149643

從SD進化到SDXC-記憶卡的 Class 2/4/6/8/10 規格數字定義奧秘

  • 來源--http://www.techbang.com.tw/posts/3548-high-speed-sd-card-report-2tb-hard-drive-capacity-not-lose-big-關於T客邦


  • TB級硬碟不算什麼,現在連SD記憶體也要挑戰TB大容量,日後就別再用儲存空間不夠當藉口了,因為在不久的將來一張郵票大的記憶卡居然有2TB,換算一下,可以存放1000部的高畫質電影、20,000首歌曲、100,000張照片⋯⋯

    從SD進化到SDXC

    目前市面上我們統稱的Secure Digital Card(SD卡),其實有絕大部分都該稱為SDHC(SD High Capacity)才對,只不過習慣了SD的說法後,SDHC就顯得有些饒舌,因此只要意思對了,廠商們也不特別強調。然而,今年已有SDXC(SD eXtended Capacity)的產品問市,這個簡稱與SDHC只差一個字母的新規格,標榜最大可有2TB的儲存容量,也就是說小小一片就可以抵一顆硬碟,這真是令人興奮啊!
    在解釋SDXC之前,先簡單來說明SD卡的演進。
    從數位相機、手機、GPS,甚至到數位攝影機,都看得到SD卡的影子,這個幾乎要全面占領3C領域的記憶卡,是由Sandisk、Panasonic、Toshiba等廠商組成的Secure Digital Association(SD卡協會;SDA)制定共同標準而推出的產品。而SD標準演進的重點主要在「速度」及「容量」。

    SD:2GB

    在SD 1.0規範下,SD卡的速度是同CD-ROM的倍速計算,1倍(1x)等於150 KB/s,高速的SD卡由66x到133x都有,SD規範也逐步修正為SD1.1。不過,當時規範並不嚴格,有些廠商的倍數計算並不客觀,且SD卡的容量以2GB為上限。

    SDHC:4GB~32GB

    到了2006年時,各數位產品都走向高像素,2GB的記憶卡實在不敷使用,因此SDA再搭出SD 2.0規範,稱為SDHC,也是目前主流的SD記憶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採用了FAT32格式儲存,容量則為4GB ~ 32GB,並重新定義了速度標示方式,也就是由符合SD協會認證的SDHC,必須標示Class 2、4、6三種等級,存取速度分別為2MB/s、4MB/s、6MB/s,這部分特別強調「讀取」與「寫入」速度都必須符合此標準,不同於SD 1.0或1.1時,只標示出讀取的倍速。

    SDXC:32GB~2TB

    至於今年最新的SDXC,則是SD 3.0規範下的產品。有鑑於FAT32有單一檔案具4GB的限制,因此,改採隨身儲存裝較適合的exFAT(Extended File Allocation Table)格式,提供的容量則由32GB起跳,最大可達2TB。至於傳輸速度則標榜可達300MB/s,當然這還是理想值,在實際量產使用時,還是會有落差,但至少可以確定,SDXC在容量及速度上,都較前一代的SDHC更加優異。

    SDHC仍是主流,SDXC為新興

    雖然SD 3.0規範下的SDXC,從2009年就已經公布,但一直到正式量產也是近幾個月才開始,且64GB售價居然要萬元以上,真是「可遠觀而不可褻玩焉」啊!此外,SD 3.0規範下也提供了 Class 10的新規格,標榜最低讀寫速度為10MB/s以上,因此在SDXC 還沒推出時,不少廠商都先推了Class 10規格的SDHC。
    再就目前已發表的SDXC來看,大都會標示Class 10的規格,這也就是 說,未來Class 2、4、6、10四種速度分級還是存在,且SDHC短期內還不會完全被SDXC給取代。

    UHS超高速規範

    不過,SDA針對「高速」的訴求,又特別規範了高速性能符號的標示,而這兩個代表高速的Ultra High Speed(UHS,超高速度)符號,只會出現在SDHC及SDXC的產品上。
    其中「UHS-I」, 是用來表示新的架構設計下,可讓最高傳輸速度達104MB/s,並在未來提升至300MB/s,是以一個「I」為圖示;第二個符號為「UHS速度等級」,目前為「1」,是用來表示具備允許即時錄製影片的SD記憶卡和產品。也就是說,日後的SDXC UHS-I和SDHC UHS-I記憶卡,在與具備UHS-I設備搭配後,將可發揮最大性能,還能在錄製高解析度影片時,同時進行其他的錄製功能。至於300MB/s的理想傳輸值,則是一下階段的任務。
    ▲ SDA新增超高速度的Ultra High Speed(UHS)規範,並擁有專屬的二個符號,再搭配符合此認證的產品,將能發揮高速傳輸的最大優勢。

    上、下相容性有別

    至於新規範推出後,大家也同時關心產品相容性的問題,就以SDXC及SDHC來看,SDXC只能應用於支援SDXC的產品上,目前消費性數位相機、數位單眼相機,都已經陸續開始支援,但反過來說,已經支援SDXC的產品,大都可同時使用SD、SDHC、SDXC,也就是說如果你的數位相機可支援SDXC,就可以選擇SD、SDHC、SDXC規格的記憶卡。至於目前主流的 SDHC,則可同時適用於支援SDHC及SDXC的產品上;而支援SDHC的產品,也可同時使用SD及SDHC。
    ▲ SDHC及SDXC卡可向上相容支援的產品;而支援SDXC的產品可向下相容SD、SDHX、SDXC,但僅支援SD及SDHC的產品,無法向上相容SDXC卡。

    64GB SDXC萬元起跳


    雖然SD協會表示,首批採用SDXC規範推出的產品,會在2010年第三季上市,但目前市面上可以買到的SDXC,是由SanDisk推出的Ultra SDXC,並已經於4月正式上市銷售,但容量只有64GB,且是定位在Class 4速度標準的產品,標榜最快的讀取速度為15MB/s, 定價為10,880元,並提供了終身有限保固。

    256GB SDXC搶先問市


    在SD 3.0的規範中,SDXC的最大容量預計在2015年可以達到2TB,但目前量產與銷售的容量,還是為64GB,而Kingmax 於今年的Computex中率先發表了256GB的SDXC,然而正式上市時間,預計還是要等到明年第一季後。不過,128GB的SDXC則是已經確定量產,不久之後就會在市面上看到,但目前價格並還沒有確定。


    Secure Digital Card速度規範
    Speed Class標誌速度類別最高傳輸速度SD卡種類
    正常速度
    (Normal Speed)
    12.5MB/sSD、miniSD、
    microSD、SDHC、
    miniSDHC、
    microSDHC、
    SDXC、microSDXC
    高速度
    (High Speed)
    25MB/s
    UHS Speed
    Class
    超高速度
    (UHS-I)
    50MB/s、
    104MB/s
    SDHC UHS-1、
    SDXC UHS-1
    Next step300MB/s




    想玩2TB天大容量還早

    SDXC片面規格看來很動人,不過發展初期還無法享受到所有優點。像是儲存容量部分,現行SD 3.0規範定義起始容量為32GB,並且得以延續採用FAT32檔案系統格式。至於64GB及其以上容量,一律改採用Microsoft主導制定的exFAT(Extended File Allocation Table)格式,以解決在FAT32格式單一檔案無法超過4GB容量的限制
    超大容量加上exFAT格式,錄影功能裝置也是主要受惠對象,理論上可以不分段的錄製超長影音片段。不過SDA制定規範存在模糊空間,雖然口頭上說SDXC容量最高可達2TB,但是SD 3.0只標榜從32GB起跳,並未清楚交代上限是否「確實」為2TB。至於還沒拍板定案的SD 4.0,則是標榜容量上限為2TB。
    不過據記憶卡廠商表示,SD記憶卡內部可利用空間相當有限,這限制在microSDXC之類小型卡上更為明顯。因此得依賴控制器和快閃記憶體的製程與技術的進步,才能決定實體產品可提供的儲存容量,並不是容量規格開到哪能夠做出來。以目前技術而言,SDXC也只能做到64GB容量而已,對於下一步的128GB或是之後容量,則有待技術突破才能實現。

    速度沒那麼容易享受到

    UHS(Ultra High Speed)超高速架構是資料傳輸匯流排的一種,雖然目前區分成UHS-I(104MB/s)和UHS-II(300MB/s)2種規格,實際上還定義了相當多種傳輸速率標準。SD 3.0支援UHS-I(104MB/s)超高速架構,資料傳輸又細分為SDR50(50MB/s)、SDR104(104MB/s)、DDR50(50MB/s)等模式。而SD 4.0將支援頻寬高達300Mb/s的UHS-II規範,由於現在只有譜還沒有定案,這邊就暫且不提了。
    SDR與DDR之間的關係式,就像SDRAM和DDR SDRAM動態記憶體那樣。SDR50與SDR104運作時脈分別為100MHz和208MHz,然而DDR50以50MHz運作,即可提供50MB/s資料傳輸速率,因而占有耗電量等優勢。不過在現實中,規範只是定義出傳輸通道頻寬,並不代表記憶卡能夠跑出那速度。即便以Toshiba產品為例,目前的控制器與快閃記憶體設計,也只做到讀取60MB、寫入35MB/s規格而已,想要更快還得靠多方面廠商齊心努力,才能產出足以和CF匹敵的產品。

    本文同步刊載於PC home雜誌
     

    原文http://www.techbang.com.tw/posts/3548-high-speed-sd-card-report-2tb-hard-drive-capacity-not-lose-big

    *****************************************************

    492ebed7bea58.jpg


    今天收到 SDHC Class10 這串數字,讓最近在注意 SDHC Class 6 記憶卡的小旭,特別找了一下 Class10 這個新規格到底是有什麼不一樣?其實是因為以前記憶卡上常常標示著 120X、133X 之類的速度標示,但SDA 協會(SD卡聯盟)為了讓混亂的速度標示能夠有統一的標準,所以做了規格上的制,也就是現在大家看到的 Class 2、Class 4、Class 6 .....



    話說 SD 記憶卡是目前流通性最多的微型儲存裝置,在記憶卡推出之初,舊有的 32MB~512MB 容量在當時的收產技術下,已經是令人驚艷的規格容量了,而當時以 FAT、FAT16 的檔案格式來說也都綽綽有餘,但隨著技術日新月異,記憶卡容量飆到 2G 以上,導致 FAT、FAT16 已經無法應付超過 2G 的先天限制,故在 2006 年初時,由 SDA 協會(SD卡聯盟) 制定了 SD 2.0 的新規格,讓所有記憶卡廠商得以針對 SD 卡提供 FAT32 格式的支援,並針對此規格予以 SDHC 的規格稱呼,也或者你可以說 SDHC 就是大容量記憶卡的象徵 (不過以目前 2010 年來看,其實 2G 根本就已經不算大容量了,反而稱呼 SDHC 是指 2G 以上的記憶卡規格,反而比較名正言順。



    換言之,SD 記憶卡的規格,分別為:



    SD1.0 最高速率 12.5MB/sec (約 85x 速率)

    SD1.1 最高速率 25MB/sec (約 170x 速率 FAT16) (除了SDHC外,目前的4G SD就是這個規格)

    SD 2.0 (也就是標示 SDHC 的規格),速度從 2MB~26MB/sec ,但還記得上面提到,當初定義 SDHC 的時候,是以容量為前提的,所以 SDHC 並不是速度上的象徵。



    從 SD 2.0 ,也就是 SDHC 的規格延伸,SDHC 又可以分為以下規格:



    (1)Class 2: 2MB/sec :(指的是寫入的速率,而非讀取速率)

    (2)Class 4: 4MB/sec :(指的是寫入的速率,而非讀取速率)

    (3)Class 6: 6MB/sec :(指的是寫入的速率,而非讀取速率)


    隨著技術的日新月異,廠商針對讀取以及寫入的速度越來越高竿,轉眼間 Class 2、Class 4、Class 6 的標示也已經開始不夠用了,所以 SDA 協會(SD卡聯盟) 在最新的V3.0 版規範中,又加入了 Class 10 的新定義以及速度等級,要求最低寫入速度不低于10MB/s ,所以簡單用數字去比較的話,你就會發現原來後面的那個數字碼,指的是「寫入速度」的最低規格!



    那.... Class 10 呢?



    最近又發現一些問題了,因為 SDA 協會(SD卡聯盟) 在最新的V3.0 版規範中,是將 Class 10 定義為 10MB/s ,但其實現在有許多記憶卡的規格,也早就已經超過這個規格囉 (您在購買時,可以仔細看看您所購買的記憶卡,其實讀取 & 寫入 的速度,可能都超過 10MB 了,所以購買時,注意讀寫速度,比 Class 後面是什麼數字還重要。因為外面有些記憶卡雖然標示 Class 6 但讀取速度卻在 20mb/sec 以上,寫入速率也可以達到 16~18mb/sec 的表現呢!



    個人在購買SDHC記憶卡上有幾個建議:



    一、購買時還是以大品牌為主:



    誠如上面所說,Class 10 是讀取以及寫入的速度至少10MB/s 傳輸速率(以上),但有些廠商...卻以讀取的速度來定義,實際寫入速度卻是在 10M 以下,這種欺騙消費者的行為其實也是有的,這點是大家購買時要特別注意的!而通常大的品牌在包裝上會有比較明確且明顯的標示,其他二線、三線的小品牌,就比較不容易判別了!



    二、不要只注意容量,也要注意速度規格:



    就像上面說的,SDHC 卡分為 Class 2、Class 4、Class 6,甚至現在已經來到 Class 10,速度上的差異將會影響到資料存取的寶貴時間,所以當您購買一張 8G 的記憶卡,但速度卻只有 Class 2 (傳輸速率 2M),跟一張 8G 的記憶卡,但速度是 Class 10 (傳輸速率 10M),那麼在電腦上純取一個檔案時,時間可適足除差了好幾倍呢!



    但當然您在購買時也要注意到,線在您購買的記憶卡是要用在什麼地方?因為不是每一種裝置都需要高速度記憶卡的,您說是吧!



    三、選擇終身保固產品,對自己有保障:



    這可能比較少人會去注意,但其實這非常重要,因為現在有許多大廠牌的記憶卡,都提供終身保固的服務,這對自己是非常好的保障,不是嗎!



    四、記憶卡買回來請馬上測試,有些人喜歡在電腦上格式化,放回相機後就無法讀取了。如果是給數位相機用的記憶卡,請先查詢相機是否支援SDHC卡,並使用相機來格式化,避免有相容性的問題。



    五、記憶卡是價格變動很大的產品,除非真有必要,否則真的不用一次就砸大錢去買大容量記憶卡 (例如現在主流為 8G,價格最經濟,而最頂端的 32G 價格則是太貴,此時您就不必刻意去買大高容量的記憶卡,因為價格比差太多了),可能半年後 16G 價格普及到與目前的 8G 差不多時,再去添購一片新卡,這樣交替升級之下,您也可以多幾張卡來做為備份,或是轉移給其他設備來做使用!如果您是為了衝高容量而花許多錢....那恐怕不是好的選擇!



    小旭 2010.01.22

    原文:引用網址:
    http://www.wretch.cc/blog/sinshi/27637633

    2011年11月6日 星期日

    從隨身觀點,談EVIL相機發展重大影響

    相機的分類又多了一項


    EVIL的話題這麼熱,多了一項分類也是很正常的XD。在以往相機的分類上,就是功能強大的消費機直接跳上數位單眼,比如說Canon G系列往上就是數位單眼,但自從E-P1出現之後,在消費機與數位單眼之間,又多了EVIL選項。

    -----


    EVIL 去年還算是個新名詞,不過自從 Micro 4/3 系統漸漸流行,加上 Samsung 推出劃時代 APS-C 片幅的 NX10 後,EVIL 早已成為市場焦點。 面對這片「新興市場」,Sony 剛上架的 NEX-3,就以 $4,390 的震撼價開售,估計會對 EVIL 市場注入強大動力! 今次筆者除會介紹 Sony 最新的 NEX-3 及 NEX-5 外,亦會看看其他幾部目前大熱之 EVIL 機種。




    ※EVIL 定義

    雖然 EVIL 已成大熱產品,但相信仍有很多人不明它是甚麼,其實不管是稱為 EVIL「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able Lens」(國內稱單電數碼相機),還是簡簡單單的歸納為 Mirrorless 相機,坊間都為 EVIL 定下 4 項標準:



    1. 可更換鏡頭;

    2. 機身沒有取景用反光鏡;

    3. 使用電子觀景器取景;

    4. 配備較 DC 更大型的感光元件。

    --------------------------------------------


    What's DSLR. What's EVIL.


    --------------------------------------------------------------------------------

    DSLR:Digital Single Lens Reflex



    字面解釋:數位 單 鏡頭 反射


    即為市面上的數位單眼反射式相機,對岸稱呼數位單"反"。既然叫單反,則就是因相機內有片反射鏡片。



    影像會進入鏡頭,藉由反射鏡透過五菱鏡,反射至光學觀景器給人眼觀看。


    而DSLR也就因為反射鏡、五菱鏡、光學觀景器這些裝置,所以體積較為龐大。


    --------------------------------------------------------------------------------

    EVIL:Electronic ViewFinder, Interchangeable Lens

    字面解釋:電子 取景器 通用 鏡頭



    即為目前台灣少有人稱之EVIL機(邪惡機),就是可換鏡頭、電子取景器相機。



    與單眼相機最大的區別,就是缺少了反光鏡。而缺少反光鏡也就跟著缺少了五菱鏡、光學觀景器等裝置,所以體積也就跟著小了。



    但是EVIL是怎麼顯像的?



    這就反映到字面解釋上,EVIL是藉由電子感光元件。藉由電子感光元件,成像到LCD。

    --------------------------------------------------------------------------------

    所以不管可不可換鏡,功能強不強,只有單片反射式相機(SLR:Single Lens Reflex)才可以叫單眼相機。


    其他都頂多能用廠商炒作手法所說的"類單眼"。

    另外GF-1、2,NEX-3、5等可換鏡頭,具有AV、TV、M等模式數位相機。因為缺少了那塊反射片,使用電子顯像,所以都不算是單眼。


    但是您可稱呼EVIL。

    類單眼? 啥鬼東西..


    小弟不是啥專家,只是被"類單眼"這名詞給弄糊塗了。所以查詢了一下何謂"類單眼",想不到類單眼...竟然沒有一個完整的歸類...


    ***************************


    文.圖/癮科技



    在上篇中提到了Olympus E-P1開啟了EVIL相機先河,影響了數位相機幾項的發展。甚至在E-P之後Panasonic 也因GF系列而堀起。







    這邊要補充一下,EVIL相機當然也包括了Samsung NX10或是Panasonic G系列這種與數位單眼外形類似的機型,但這似乎並沒有引起流行,Samsung後來所出的NX100、NX200,走的是時尚外形;而Panasonic的G系列也被GF系列壓過。



    EVIL相機外形決定了族群





    會特別提到這點的原因,是因為EVIL相機的外觀其實也有不同的發展變化。類似於數位單眼那種看來很「專業」的造型,並無法獲得更多人的青睞。







    而Olympus E-P系列以復古型態之姿佔下一席之地。









    但Panasonic 顯然並沒有Olympus那樣龐大的遺產,但對於電子消費性產品卻是更擅長的,所設計的外形自然是以現代消費性電子產品的概念下去。因此造型可以看得出來跟同廠的隨身機種LX3接近。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在這階段的EVIL相機外形可以歸納為三類,但其中數位單眼專業造型的設計是不流行的。以復古或是現代小型消費機外形兩種為流行。



    Sony推出NEX系列數位相機,EVIL相機發展態勢再一次發生扭轉在Olympus E-P1創造了新的EVIL相機概念之後,要說到第二次有決定性影響了EVIL相機的發展,就不得不提Sony了。







    所推出的NEX系列大賣,依Sony所說的資料,第一款NEX在2010年7月上市時,就擴大市場77%(老實說,這個數據不太懂,是指成長嗎?),而2011年上半年,EVIL相機市佔率就有44.3%,為第一名。我不知道這資訊有沒有問題,但NEX上市大賣這點卻是重大事實,根本性影響了之後廠商發展的重點。而這影響大致而言有以下三點:

    1、價格帶下壓,真正來到了消費性價格地帶在Sony的NEX之前,較便宜的EVIL相機也要與低階數位單眼價位水準。而NEX3的出現,一機一鏡最低價位落在不到一萬七,剛好壓在消費機與低階數位單眼價位帶之間,也確定了EVIL相機的位階。價格帶下壓可以說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剛剛查了一下官網,NEX-3現在仍有在販售,含鏡頭要價不到一萬四。



    2、更加擠壓了全方位隨身機的生存空間





    所謂的「全方位隨身機」,指的就是像LX5、XZ-1、GX200/GRD 4等這類更小的體積,但相機功能規格強大的消費機,可以參考之前個人所寫的「映像觀點10:高階隨身機雜談」



    3、規格縮減以及操作按鈕介面簡化這一點其實是我滿幹的一點。連調個PASM模式都要進選單,也沒有熱靴。不過NEX賣得好,也被證明了介面也許要這樣做才是對的。甚至影響了後來的Olympus、Panasonic以及Nikon。Olympus推出更低階的Pen Mini,Panasonic的GF3規格比GF2還要低







    而Nikon這次所推出的兩款EVIL 相機,J1與V1也非常明顯,外形走流行性元素,而介面呢?跟Sony一樣,也要進選單調整(看看Nikon之前出的消費機P300,就知道有差多少了),要說沒有受到Sony的影響,大概沒什麼人會相信吧。



    反正現在大家流行低階的EVIL相機都是要把PASM放在選單裡面就對了,操作機能比高階隨身機還要弱Orz……。



    EVIL相機還會怎樣的發展?這我不清楚(還我好操作的OASM模式介面設計呀Orz),但顯然日後還會有不少變化產生,這點從Nikon 1以全新角度來切入EVIL市場可以得知。



    Nikon的EVIL相機能不能佔有一席之地,現在沒辦法肯定,但全新的做法也讓人意外,在下一篇當中,將會探討EVIL相機不同理念的兩個代表作:Nikon 1以及Pentax Q。







    原文網址: 映像觀點15:從隨身觀點,談EVIL相機發展重大影響(中)
    3C新聞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10/16/11749-2749169.htm#ixzz1ctqzlMds
     
     
    ------------------------------------

    根據日本知名 3C 網路媒體 BCN 的統計,2010 上半年的可換鏡數位相機市場排行和去年比起來,出現了相當明顯的變化。首先值得關注的是,去年 DSLR 市佔率第一大廠 Canon,排名居然從 2009 年的 39.1% 滑落到 31.4%,因此被原本以 31.3% 位居第二的 Nikon 如今以 34% 擠下市場王者寶座。此外,採用無反光鏡設計的 EVIL 機種由於產品功能與種類不斷成熟,在可換鏡相機當中的銷售比例從一月份的 17.9% 大幅上升至 32.5%,而 DSLR 市佔率則從 65.2% 衰退至 57.4%,由此可見強調輕便體積與高畫質的 EVIL 相機成功掀起了一陣難以忽視的強烈熱潮。





    ▲ 根據 BCN 統計, 2010 上半年日本可換鏡機種的廠牌銷售量排名為:

    Nikon、Canon、Panasonic、Pentax(Hoya)、Olympus、Sony



    市佔率第三名則是推出 Lumix GF1、GH1 以及 G1 和 G2 等熱銷機種的 Panasonic,第四名為推出百色款式入門單眼 K-x 的 Pentax。第五名為製作 E-P 系列 Micro 4/3 機種的 Olympus,第六名則是靠著入門 DSLR 機海和 NEX 搶攻而擠進的 Sony。



    倘若試圖觀察原因,筆者認為 Nikon 在 2010 上半年崛起的關鍵在於:雖然 D90、D5000 等機種都已上市相當久,後續機隨時可能出現,但由於銷售週期的步入尾聲,價格變得特別物美價廉,加上它們的功能其實都算完善,不少觀望已久的玩家們終於開始下手購買,因此展現出逆勢上揚的狀況。



    而另一方面,Canon 主打入門層級的 EOS 550D 雖然具備體型迷你、超高畫素、Full HD 錄影等話題性十足的新穎電子技術,但真正要比攜帶便利程度和話題性,鋒頭卻不如 EVIL 機種強勢。因此簡單來說,Canon 目標消費族群和 EVIL 相機產生重疊,銷售量當然也就被瓜分了。



    依照 BCN 的統計圖表來看,在今年一月份到三月份的可換鏡機種當中,DSLR 都維持著 65% 左右的銷售比賴,大幅領先於 EVIL 機種的 17.9%。然而從五月份開始 EVIL 相機人氣開始持續爬升,到了六月份竟然成長為 32.5%,幾乎快要是年初的兩倍氣勢。而 DSLR 則跌落到 57.4%,滑落幅度不小,算起來大約掉了 11% 左右,而關鍵正是 Sony NEX-3 / 5 的發售熱潮。







    ▲ 無反光鏡的 EVIL 機種(黃線)銷售比例不斷提昇,DSLR 則逐漸下滑。



    若談到過去一年裡 EVIL 機種的熱銷,Panasonic 與 Olympus 的 Micro 4/3 相機絕對功不可沒,尤其是操作靈敏又價格超值的 GF1。以及外型典雅的 E-P 系列機種,完全把 Micro 4/3 訴求輕便與高畫質的理想發揚光大。而 Sony 近期推出的 NEX-3 / 5 雖然因為發售時間的關係,雖然熱銷卻無法讓 SONY 排名上升多少,但以 NEX-5 剛發售沒多久,就獲得上半年度第十二名的亮眼表現來看,絕對可預期 2010 下半年的統計能看見這兩台超輕巧 APS-C 相機順利進入可換鏡機種熱銷前十強之中。



    ▲ 將 EVIL 機種推向普及化的過程中,C/P 值出色的 GF1 與 E-PL1 功不可沒。



    以機種銷售比例來看,Nikon D90、D5000 與 D3000 分別拿到銷售量第一、三、五名,而第二與第四名則是 Canon 500D 和 550D。Pentax 旗下雖然只有 K-x 進入前二十強,卻這台高 C/P 值的入門數位單眼也獲得第六名佳績。在 EVIL 機種當中,Micro 4/3 的 G1、G2、GF1、E-PL1、E-P2 和 E-P1 全都榜上有名,而 NEX-5 剛發售就獲得前半年第十二名銷量也是非常精采的表現。







    ▲ BCN 統計出的 2010 年一到六月份日本地區可換鏡相機銷售前二十名。







    ▲ DSLR 當中以 Nikon D90 銷售最佳,而 EVIL 相機則由 GF1 拔得頭籌。



    雖然 Canon 的入門數位單眼不慎失去寶座,但是中高階機種的銷售成績卻相當亮眼。EOS 7D、5D Mark II、50D 都屬於較高售價的單眼相機,卻都順利全部進榜,在此階級的市場當中反而比其他廠牌亮眼許多,成為唯一能達成「高價機種卻獲得高銷售量」的品牌。







    ▲Canon EOS 7D 與 5D Mark II 雖然屬於高價位機種,卻分別佔據第九和第十三名,成績出色。



    以目前的潮流來推測,筆者預期在 2010 下半年的銷售統計方面,我們將能看到更多 EVIL 機種進入前十強,尤其 Sony NEX 系列機種最受到期盼。這兩台最近也在台灣開始銷售的熱門新機,是 Sony 主打家庭與女性市場的出試啼聲之作,雖然進場時間較晚、鏡頭選擇也相當有限,但由於超划算的價格、高感度畫質優異,在許多國家都傳出熱賣的捷報。相信這陣子也會有些入手的 ePrice 網友們開箱分享囉?







    ▲ 低價位、高畫質的羽量級 APS-C 機種 Sony NEX-3 / 5,預計將在下半年持續點燃 EVIL 熱潮。



    以目前的局勢來看,DSLR 的銷售量可能會持續受到 EVIL 擠壓。畢竟有越來越多消費者意識到自己其實並不太需要功能強勁的 DSLR,因為 EVIL 機種例如 NEX-5、GF1、E-PL1 就拿達到理想的畫質,體積又小的多,價格又不貴,自然而然的就選擇了更適合自己需求的產品。



    或許這個現象在往後幾年還會越來越明顯,入門、家庭使用者將優先選擇輕巧的 EVIL 相機,而專業人士例如記者、攝影師選擇中高階 DSLR。這時 Canon、Nikon、Pentax 等還在堅守 DSLR 產品的廠商似乎得努力思考一下該如何讓入門定位的 DSLR 有機會繼續生存,否則局勢可是會越來越辛苦囉。



    但是我們消費者當然不需要煩惱這麼多,誰家端出的料理最豐盛可口,當然就優先拿起來享受,對吧?





    【資料來源】

    BCN Ranking:2010年上半期、デジタル一眼1位はニコン、ミラーレス好調で変化の兆しも


    原文:
    樂愛生活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