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穩定器的工作原理

淺談穩定器的原理與實現。


好久沒發帖了,轉個帖來玩玩。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了。



如果你能把這支削尖的鉛筆在指尖上豎起來........








我這不是豎起來了嗎? 哈哈,這是什麼? 這就是小斯、DV減震器的基本原理和雛形! ! !

重心和平衡------關鍵。 想DIY減震器也好,要調整減震器也好,關鍵在於將重心調整到鉛筆尖(減震器萬向球頭)豎直向下的某個點上(太靠近球頭不易掌握,太向下會有鐘擺效應)。 掌握了這個原理,前後傾、左右擺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利用三腳架的自重,降低攝像機的重心,這也是大家常用的穩定拍攝的方式:

如果你有這樣的一個獨腳架,恭喜你,掌握得好,效果不會比那些簡單的減震器差得很遠。 最大的優點,一物兩用,降低成本、減輕行囊的重量





*********************************


DV穩定器的工作原理 穩定器原理

大家知道,陀螺儀相對外界,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為什麼會穩定呢?

這裡有兩個關鍵,

一是陀螺儀的旋轉,產生一個穩定的慣性距,具有保持自身初始狀態的能力。

二是陀螺儀與外界只有一個接觸點,並且是點接觸,無論與其接觸的物體的狀態怎樣改變,只要是保持點接觸,陀螺儀的狀態都不會受到影響而改變。

因此,如果陀螺儀與外界有二個以上的接觸點或者是面接觸,陀螺儀必將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不能保持自身的運動狀態。

明白了這兩點,就不難理解DV穩定器的工作原理了。

其實也就是兩點:

1、能相對穩定的體系結構,如同鉛筆豎起的狀態。

2、一個靈活的支點,支撐物狀態改變時,對體系的影響要很小。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什麼樣的DV穩定器,也無論其結構如何複雜,其構成都是圍繞上述兩點進行的。而我們看到的商品DV穩定器,其為了滿足易用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結構變得相當複雜,掩蓋了本質需要的結構。讓大家看的眼花繚亂,DIY時望而卻步。

一個簡單的、對給定的DV機來說效果很顯著的穩定器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2)簡單組成、製作要點最簡單的DV穩定器,只要滿足上述兩點就可以了。

首先要有一個框架結構,將DV和平衡塊連接為一體。相對於支點,DV的重心下降,獲得一個自動恢復平衡狀態的力距,使得DV前後、左右偏離時,自動的回中。
我們知道,回中時,並不是正好回到中點就剛好停止,它會過中點,再從另一邊回中,這樣就產生了振蕩,DV也就會不停的晃動。

顯然,這不是我們希望的。那嘛,如何解決呢?

配重在這就顯得重要了,配重的要求是:回中的速度不要太快,緩慢回中就可減少震盪的頻率和幅度。配種太重,回中快,容易震盪。
配重輕,系統不穩定,也容易晃動。所以,配重的重量非常重要,需要反覆試驗獲得。
支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支點必須不能影響整個框架以支點為中心的前後、左右的轉動。
換句話說,支點必須給框架一定的自由度,不能影響框架的各方向的回中運動。另一方面,只有這樣,支點的運動(即手的移動)才不會破壞框架的平衡,引起DV晃動。這就是需要一個萬向節作為支點的道理。具有適當阻尼力的萬向節也可有效減小框架的振蕩。

縮短DV至支點的距離或增加支點至配重平衡塊的距離同樣有利增強穩定性。 至此,由於手持引起的DV前後左右的晃動基本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
但有一點還是沒有解決,就是手上下抖動時,DV還是不穩定的。這就需要彈簧減震。彈簧減震有兩種方式,一是彈簧直接安在手柄上減震,另一種是彈簧通過連桿機構減震。

連桿機構的好處是可以大幅減小震動的幅度,但結構相對複雜,這裡就不敘述了。手柄上彈簧彈力(倔強係數)的選擇經驗是:將DV放在彈簧上,彈簧被壓縮1/6~1/4高度。

下圖就是最簡單的DV穩定器示意圖。具體結構可以根據材料獲得的途逕自由確定。





----------------------------------------------


2009-7-10 22:17穩定器(STABILIZER),這種設備是為了使攝影機在人肩上,車子上或在直昇機上攝影畫面,因引擎振動或其它原因而產生高頻振動。穩定器可讓攝影機由高頻率振動降低成低頻率振動,使畫面更平順視覺舒服。

穩定器大致分『機械式』和『電子式』。

電子式穩定器設計原理是運用飛輪的迴轉慣性保持光學系統的安定。在很大角加速也就是急速作角運動會有2至3秒不穩定。電子式穩定器比較有名如DYNA SCIENCS公司。機械式穩定器大部份利用(類似汽車避振器)物體慣性原理,也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載重物越重,避振效果越好。人的手臂手持攝影機一樣可達到避振效果,只要力氣夠不疲勞。該項產品比較有名,例如STEADICAM。
STEADICAM在國內大概有拾餘臺左右且多閒置。STEADICAM一般人沒經訓練不要輕易嘗試。否則腰部會受傷。目前我們公司嘗試在改善STEADICAM的缺點




***************************************



斯坦尼康工作原理2008-06-26 15:54使用便攜式攝像機拍攝,總少不了搖晃和抖動。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攜帶Ultra Cine型斯坦尼康的斯坦尼康攝影師邁克爾·奧謝



對普通業餘攝影師而言,要完成手持攝像或攝影,這是個麻煩活兒——邊移動邊進行拍攝時,不管您如何費力使自己保持平衡,相機似乎都會捕捉到每一步移動並發生晃動。



但是在專業的電影和電視節目中,您看到的許多長時間移動手持拍攝的鏡頭卻絲毫沒有搖晃和抖動的痕跡。 攝影師之所以能夠實現如此出色的拍攝效果,要歸功於一種叫做 斯坦尼康 的設備。 自1976年問世以來,斯坦尼康已成為電影製作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出現大大拓寬了電影攝影師的視角。

在本文中,我們將揭開斯坦尼康的真貌,並弄清楚它是如何減少抖動和搖晃的。 同時,我們還將了解斯坦尼康的發展歷史並探討其在電影中的運用。

失去平衡

當您走路或者奔跑時,每走一步身體都會劇烈晃動一下。 在大部分情況下,您不會注意到這些晃動,因為人腦會自動調整通過眼睛接收到的信息;當有意識地形成可視圖像時,人腦會消除這種不辨方向的移動。

某些相機內置一個調節裝置,可彌補搖晃所帶來的不足,但是卻無法與人腦中自然穩定的系統相媲美。 攝影師的移動仍會對拍攝的畫面造成很大的影響。

即便攝影師靜止不動,相機也會記錄下很多晃動動作。 攝像機很容易抖動,任意方向的輕微干擾都會導致影片畫面的劇烈跳動。

對某些情節來說,手持拍攝鏡頭中的搖晃和抖動有很好的效果,例如恐怖電影中混亂的追殺場面,或現實記錄片;但大部分情況下,以往的製片人都很少使用手持攝影法。 如果某個情節要求移動相機,那麼工作人員會將相機綁在 小推車 (一種可沿小道或平滑地板移動的有輪平台)上。 很多情節都可以靠小推車的配合獲得不錯的效果,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您不能在樓梯上使用小推車,並且不容易繞過障礙。 更不要說在不平坦的地面上使用它們了。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蓋瑞特·布朗,他不僅是斯坦尼康的發明者,還是好萊塢的頂級斯坦尼康攝影師之一。



20世紀70年代初,一位名叫蓋瑞特·布朗的商務總監兼製片商開始研究另一種穩定係統以規避上述局限性。 布朗打算構造一個高度便攜式裝置,以將相機與攝影師分離開來,同時還可以提高相機的平衡性,以減少振動和搖晃。



1973年,布朗發明了一台十分簡單卻具有革新意義的機器,從而實現了這一目標。 布朗穩定器(後來更名為 斯坦尼康 ),只用以下三個主要元件就可以使相機穩定:

一隻具有關節的 等彈性彈簧合金減震 臂

一個專門設計的 平衡組件 ,用於支持相機設備

一件 輔助背心

斯坦尼康的基本元件:平衡組件、減震臂和背心

在上圖中,您可以看到這些元件的組合方式。 相機連同電池和攝像頭都安裝在平衡組件上。 平衡組件與帶關節的減震臂相連,減震臂又與背心相連。 減震臂與背心的這一構造,旨在使攝影師的身體與相機分開。 平衡組件可為相機提供最佳平衡性。


我們將逐一介紹這些元件,了解它們究竟通過什麼方式來減少手持拍攝過程中的振動和搖晃。

減震臂和背心

斯坦尼康帶關節的手臂看起來像似一個彈簧式搖臂燈。 它由兩部分組成,通過一個旋轉掛鉤相接。 每部分都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由兩根金屬桿組成,兩頭分別扣有兩個金屬終結器。 跟其他任何平行四邊形一樣,不論減震臂處於哪個位置,這些金屬桿都將相互保持平行(或者近似於平行)。 因為兩端的終結器牢牢固定在平行桿的兩端,因此當減震臂上下擺動時,它們將保持不動(如下圖中所示)。

在此設計中,如果要像搖臂桌燈那樣為某個終結器連接一盞燈,當您上下移動手臂時,這盞燈將始終照亮同一個方向。 同樣,接連至某個終端的相機也大致指向同一個方向。 但是,為了使相機平衡組件完全保持平衡,將使用一個可以自由移動的萬向接頭將其固定到減震臂上。 平衡組件自身的重量分佈可使相機保持平衡(將在下文中介紹)。

在這種結構中,相機平衡組件自身的重量會將手臂不斷往下拉——從而平行金屬桿可以一起移動,並使減震臂的前端終結器(A和B)低於後端終結器(C和D)。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斯坦尼康Ultra系列中的等彈性彈簧合金減震臂







為了抵消這種下拉引力,每隻減震臂的平行金屬桿都與 彈簧系統 相連。 彈簧系統可使平行四邊形以反方向移動,從而使前端終結器高於後端終結器。 系統已經過精確校準,可與平衡組件重量的下拉引力完全一致。 如此一來,除非攝影師上下移動照相機,否則減震臂和相機平衡組件將終始處於同一位置。



在最初的斯坦尼康設計中,金屬桿直接與彈簧相連。 而在現在的斯坦尼康設計中,雖然功能相同,但連接更為巧妙。 您可以仔細查看下圖來了解這個系統的工作原理。







斯坦尼康的兩段減震臂分別由兩個金屬桿組成,並通過一個可調節彈簧系統連接在一起。









每段減震臂 位置較低的金屬桿 中實際上是一個空心的圓筒,裡面裝有一個很大的彈簧圈。 彈簧固定在滑輪上,滑輪又通過兩根金屬線纜與一個電纜盤相連。 電纜盤又通過一根線纜與反向終結器相連。 在這個結構中,彈簧拉動滑輪,以轉動電纜盤,從而拉動與反向終結器相連的線纜。 這樣,在彈簧圈的拉力作用下,平行金屬桿將發生移動,以抵消相機重力。



此系統的優點是您可以方便地調整彈簧拉力,使其滿足不同的重量負荷需要。 線纜可以在終結器處上下移動。 向上拉動線纜可以轉動電纜盤,將滑輪拉得更近,從而展開彈簧,並增加可抵消重力的拉力。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斯坦尼康Ultra系列中的可調節背心


這個帶 關節的減震臂 主要用作相機平衡組件的減震器。 攝影師移動時,減震臂的基座也會隨之發生移動。 其餘部分的彈簧系統則根據平衡組件的重量做出響應。 相機可以平穩地轉移方向,而不會產生劇烈的震動。 減震臂還將攝影師的雙手釋放出來——減震臂直接連接著背心,因此攝影師不必用手舉著相機的平衡組件。 因此可以集中精力定位相機,拍攝到最佳鏡頭。

在下一節中,我們將繼續探討平衡組件原理,以了解斯坦尼康攝影師如何在移動照相機時避免發生更多震動和搖晃。

平衡組件

斯坦尼康平衡組件實際上是一個固定相機設備的組件。 斯坦尼康攝影師通過轉動和擺動來 平衡桿 移動相機,平衡桿是平衡組件的中間件,它將相機的各個零件組裝在一起。 在標準配置中,攝像頭和電池安裝在平衡桿的底部,而相機則安裝在頂部。 有些斯坦尼康還可以反過來放置,即攝影師可以將相機放置在底部而將其他零件放置在頂部。 這樣放置可以更容易地從低角度取景。

除隨平衡桿一起移動之外,相機還可以圍繞底座(又稱 橇 )上下轉動,有些斯坦尼康的平衡桿可以上下拉伸。 這樣,攝影師就能夠從高角度取景了。

斯坦尼康平衡組件可以托起整個相機設備,以實現更佳的平衡效果。


除了托起相機設備以外,平衡組件的主要功能是使相機保持平衡。 平衡組件通過提高相機系統的 慣性力矩 來實現此目標。 物體的慣性力矩是衡量物體抗震能力的一項指標。 它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物體質量;以及該質量到物體 轉動軸 的距離。 質量越大,物體就越難旋轉,此特徵同樣適用於質量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例如,旋轉一堆泥土要比轉動一個質量較輕的泥球困難得多)。

提高物體的慣性力矩,可減少相機發生意外震動。 提高慣性力矩的方法之一是為相機系統增重,不過對攝影師而言,將面臨更多的難題。 因此,蓋瑞特·布朗決定利用相機現有的零件並在其基礎之上加以擴展,從而增加旋轉軸與整個相機組件質量之間的距離,提高相機的抗震性。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斯坦尼康Ultra系列中的平衡組件

擴展這些零件還會轉移相機組件的重心。 簡言之,物體的重心就是物體重量達到平衡的地方。 如果您正好握住物體的重心,那麼您可以垂直提起該物體,因為下拉引力在各個方向上都一樣。 例如,如果在掃帚條與掃帚把中心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就可以用手指水平托起此掃帚。 但是如果您將手指放在掃帚把的任何其他位置,則引力總會偏向一邊,掃帚就會掉下來。



在普通相機組件中,重心將位於相機內部。 如果您將這些零件展開,則重心會沿著平衡桿下移到各個設備之間。 在斯坦尼康中,為了防止相機發生任何傾斜,帶關節減震臂的 萬向接頭 正好在重心上方卡住平衡桿。 通常,攝影師會在接近重心的地方握住平衡桿,從而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地操作相機。

要使平衡組件保持最佳平衡,需要準確執行每一步操作。 照相機、攝像頭和電池都要合理安裝,這樣才能使重心接近萬向接頭。 為了使調節變得更加容易,一些複雜的斯坦尼康還配備有無線電控制的電機,從而可以按微步進量移動各種零件。

當攝影師準備進行拍攝時,此功能可以更容易地使平衡組件保持平衡,同時還可以在拍攝過程中進行調節。 在拍攝過程中,平衡組件的平衡性經常會發生變化(例如,膠卷在相機中移動時重量會移位),因此此功能非常重要。 而在拍攝某些情節時,攝影師可能希望從萬向接頭轉移重心,這樣相機就可以獨自傾向某個方向。 這時也可以調整平衡,只需在平衡組件的把手上安裝一個控製手柄或者使用無線電控制裝置進行遠程調整就行了。



在下一節中,我們將探討斯坦尼康攝影師如何將這一技術運用到工作中,以拍攝到清晰平滑的手持拍攝鏡頭。



斯坦尼康鏡頭

操作斯坦尼康是電影製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工作之一,但同時也是一項最有成就感的工作。 使用普通的斯坦尼康鏡頭時,攝影師必須按照 預設程序 來操作,一邊調整相機以避免鏡頭中出現任何障礙物,一邊還要支撐一個重達27公斤的相機設備。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除了拍攝標準的電影模式之外,Tiffen公司的斯坦尼康還可以用作攝像機。 圖中,攝影師梅勒妮·Motiska展示了一款Provid SK2 斯坦尼康。



這項工作需要攝影師具備充沛的精力並掌握各種攝影技能,同時還要求其具有良好的 鏡頭組合能力 。 導演設計鏡頭,斯坦尼康攝影師則將其實現。



斯坦尼康操作的最佳技巧完全取決於鏡頭的特性。 為了拍攝兩名演員之間的一段簡單對話,攝影師可能會嘗試模寫推拉鏡頭的平滑感,以使相機完全保持平衡,並跟隨演員的動作慢慢移動。 如果要從低處拍攝一個“飛行鏡頭”,攝影師可能會故意將相機從一邊傾向另一邊,以達到滑翔效果。



斯坦尼康最常用的一個功能就是當演員圍著障礙物或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走動時跟踪其動作。 攝影師通常會走在演員的前面,當演員邊走邊交談時,從前面進行拍攝。 在這類鏡頭中,攝影師也可以在其他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邊拍攝邊往後走。 也可以將相機指向身後,而身子卻朝前走去。 對於這些鏡頭以及其他大部分鏡頭,導演、工作人員和攝影師將會一起參與共同打造一個最佳組合模式。



大部分 專業的斯坦尼康攝影師 都是自由職業者,他們將自己與設備一起整套“出租”出去。 如果某個電影情節需要斯坦尼康鏡頭,製片人會根據攝影師以往的工作經驗選出最佳人選。 大部分既定斯坦尼康攝影師都是斯坦尼康攝影師協會(SOA)的成員,該協會於1988年由蓋瑞特·布朗創立。 除了擁有上百名斯坦尼康攝影師之外,SOA還定期舉辦斯坦尼康培訓班。 斯坦尼康生產商Tiffen公司也會組織類似的培訓班。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斯坦尼康生產商Tiffen公司定期舉辦培訓班。



斯坦尼康攝影師在電影史上留下了很多最令人難忘的鏡頭。 《洛奇》(1976)是首部使用斯坦尼康的故事片之一,劇中攝影師蓋瑞特·布朗登上費城美術館的台階為人們展示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英姿,眾人皆為之傾倒。 該鏡頭是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鏡頭之一,而在發明斯坦尼康之前是可望不可及的。 在《閃靈》(1980)一片中,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使用斯坦尼康鏡頭將鬼屋的走廊盡展眼底,另一個鏡頭則是傑克·尼克爾森穿過一條白雪皚皚的籬笆小徑。



馬丁·斯科塞斯、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以及其他眾多導演都曾使用極其複雜的斯坦尼康鏡頭去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場景。 在《盜亦有道》(1990)一片中,斯科塞斯使用斯坦尼康鏡頭將觀眾帶入科巴卡巴納海灘一家熱鬧非凡的餐廳中。 在一個長達五分鐘的鏡頭中,觀眾目送雷·利奧塔從後門穿過廚房,沿樓梯走上酒吧區,最後停下來招呼顧客。 這是電影中最吸引人的鏡頭之一。



斯坦尼康也被用於特效鏡頭中。 在《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1983)一片中,對於極速追車這一幕,這可是攝影師蓋瑞特·布朗帶著相機在加州雷德伍德國家公園中的幾個地方緩慢行走才拍攝成功的。 特效處理工作人員將這些鏡頭快進並將其與演員在自動車上的藍屏鏡頭相拼接,才得到這樣一組令人興奮的追車鏡頭。 如果沒有斯坦尼康,在快進時,這些鏡頭會發生晃動。



斯坦尼康為製片人和電影愛好者提供了全新的自由移動空間。 使用斯坦尼康,導演可以帶著照相機(從廣義上來講還包括觀眾)走進森林、穿越人群或鑽入山洞。 在《急診室的故事》等電視節目中,斯坦尼康鏡頭使觀眾身臨其境,彷彿自己也成為了節目中的一員。 這部簡單的機器真正永遠地改變了電影世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樂愛生活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