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5日 星期一

無反設計原理和單反相機到底有什麼區別

相機入門無反和單反相機到底有什麼區別



原文:

  當我們聽到“單反”這個名字時,總會將之與成像質量好相聯結。早期屬於專業攝影領域的產品,隨著成像技術的成熟,單反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當手機和便攜式傻瓜數碼相機無法滿足當代用戶對拍攝質量甚至創作的要求時,單反相​​機就成為很好的選擇。

  不過許多用戶在渴望擁有單反的同時,除了對其體積較大所凸顯的“專業性”感到無可奈何之外,似乎並不了解何為單反,以及單反相較普通便攜式數碼相機好在哪裡。近些年來,無反數碼相機的湧現又讓用戶們一頭霧水,便攜式數碼相機、單反、無反甚至單電究竟是什​​麼意思,他們之間又有怎樣的不同。

  這次,我們就來簡單談一談以無反為代表的普通數碼相機與單反數碼相機在技術上究竟有哪些異同,相機未來的發展趨勢又將走向何方。

  什麼是單反

  台灣和香港地區將單反相機稱作“單眼”相機,單反的全稱是“單鏡頭反光相機”。單反並非數碼時代的產物,早在膠片時代就已經存在。隨著照片載體走向數碼化,單反也隨同進入數碼時代,現在我們所說的單反通常都是說數碼單反相機。

  單反的特點就在“單”和“反”上,其實隨著主流相機普遍採用單鏡頭取景成像,“單”的概念已經不是那麼重要,而“反”則體現了這種相機和其他相機產品的本質差異。

  在單反的內部結構中,有一個反光鏡和用於反射各種光線的五棱鏡,這些將外部光線通過物理反射送達取景器的反光鏡和五棱鏡(或五面鏡)成為單反相機取景的主要部件,也是單反與無反或其他便攜式數碼相機的最大差別。

  通過鏡面反射最終讓人眼能夠在相機的取景器中觀察到被攝物體,這種取景器被稱作光學取景器。是否擁有光學取景器也可以認為是單反與其他消費級便攜式數碼相機的最大差異之一。



單反相機結構示意

  至於單反的這個“單”字,它所體現的意義也很好理解。這得從相機的成像原理說起——大部分初中物理都及格的朋友應該對小孔成像原理有個大概的了解。相機的成像與小孔成像基本相似,只是相機在構造上更為複雜一些,但整體框架是一致的。



小孔成像基本原理

  與小孔成像一樣,相機成像需要一個成像面,這個成像面在膠片相機時代就是膠片,而在數碼時代就是感光元件(或稱圖像傳感器、圖像感光器)。被攝物體的影像被投影到感光元件上,最終留下靜態畫面。



反光板特寫

  從示意圖不難看出,單反數碼相機的感光元件前方有反光鏡遮擋,所以如果要讓畫面在感光元件上產生投影(或更準確地說是接收光信號),那麼反光鏡必須首先抬起——也就是說,當反光鏡放下時,這面反光鏡將被攝景物的光線反射到上方的五棱鏡,並最終到達光學取景器和人眼,此時反光鏡起著取景的作用;當反光鏡抬起時,光線直接抵達感光元件,此時可以完成相機的成像過程——雖然取景和成像在單反上是兩套系統,但它們都是通過一個鏡頭進行的,光線只有在通過這個鏡頭後,相機才能進行取景和成像。

  所以我們將利用單個鏡頭完成取景、成像過程,存在反光板和光學取景器的數碼相機稱作數碼單反相機。



雙反相機擁有兩個鏡頭

  有朋友可能會問,既然有單反相機,那有沒有雙反相機呢?還真是有。早期單反尚未成為主流的時候,還有雙反、旁軸等多種相機。比如雙反就在相機正面配備了兩個鏡頭,其中一個鏡頭用於取景,另一個鏡頭用於成像;旁軸也是如此,不過旁軸相機並不存在反光板結構。這也是為什麼當把單反的鏡頭蓋蓋上時,取景器什麼也看不到的原因。而旁軸,即便主鏡頭被擋住,也不影響取景器觀察,因為光路不同。



徠卡M9一類的旁軸聯動測距相機價值不菲,也是文藝青年的街頭上品

  後期單反成為主流的根本原因在於,單反相機基本做到了所見即所得,通常人眼在光學取景器中觀察到的景物,即是最終成像的景物,因為取景和成像完全通過一個鏡頭完成。而雙反和旁軸等相機,由於取景、成像光路有差異,最終成像往往與人們在取景框中看到的有出入,逐漸被時代所淘汰。目前雙反相機已經完全退出歷史舞台,旁軸聯動測距相機則依然有一些貴族品牌在生產,如德國的徠卡。這類相機在改革後期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視差,而且還擁有單反無法比擬的優越性。例如對焦精度更高,機身更小巧,且拍攝時沒有反光板抬起放下的動作,不會產生反光板升抬噪音,也減少了相機抖動等。



奧林巴斯E-330是首款支持電子取景的單反相機)

  2006年,著名相機品牌奧林巴斯發布了一款型號E-330的單反相機,這是一款具備劃時代意義的相機。內部反光板採用非傳統側翻結構,另一方面這款單反還支持電子取景。不過在此需要說明的是,E-330並非首款支持電子取景的相機,電子取景相機的出現比E-330早了十多年,但電子取景器出現在單反上還是首次。




前面我們提到,單反是一種支持光學取景的相機,這也是單反與無反、便攜式數碼相機最大的差異所在,並且也談到了單反取景和成像所見即所得的特性。那麼無反和便攜式數碼相機是如何取景的呢?什麼是電子取景呢?



M4/3系統將感光元件尺寸縮小至4/3",且去除了單反的反光板結構,改進了法蘭距等參數



M4/3系統與全畫幅單反相機感光元件尺寸對比

  2008年,奧林巴斯和松下聯合發布了一種名為Micro 4/3格式(簡稱M4/3)的相機標準。松下在當年年底推出首款M4/3標準的相機G1,這台相機的特色在於大膽地去除了反光板和五棱鏡結構,但相機鏡頭仍然是可以更換的。這款相機由於去除反光板,已經不具備單反的特點,因此無法再稱作單反相機。



松下G1是首款M4/3系統相機,成為跨越單反和便攜式DC的一款相機,但體積並不小

  既然沒有了反光板,如何實現取景呢?在取消反光板之後,光線可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G1就通過實時讀取感光元件的圖像數據實現在相機後背LCD屏幕上取景。這種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將光信號轉換為電子信號並實時輸出到屏幕(或電子取景器)上的取景方式就是電子取景。G1的這一取景形式也是基於奧林巴斯E-330單反的前期準備。

  隨後的幾年中,包括三星、索尼、賓得、尼康在內的多家相機製造商紛紛推出類似結構的可更換鏡頭電子取景數碼相機。



索尼的半透鏡技術應用於A系列的單電中,去除了五棱鏡結構

  2010年,索尼對原有單反相機的結構進行了改造,首先在保留反光板的前提下去除了上方的五棱鏡,反光板改用半透明半反射材料,當被攝物體光線入射後,一部分光線可被反射到對焦系統,另一部分則直接透射到感光元件上,進而實現電子取景。另外這塊半透反光板是固定結構,按下快門時無需再抬起反光板,因為反光板本身就透光——索尼將這種結構的相機稱作單電。



NEX即是索尼的微單系列,從結構中不難看出在去除反光板和五棱鏡後的精簡性

  同年,索尼也和其他廠商一樣推出了去除反光板與五棱鏡的可更換鏡頭數碼相機,索尼將之命名為微型單電,簡稱微單( 編者註:“微單”一詞現為索尼獨家註冊商標)。其他廠商也紛紛將自家這種不含反光板、五棱鏡,但支持鏡頭更換和電子取景的相機稱為微單。

  後來,民間和媒體對“微單”、“單電"這兩個詞彙進行了混用,微單和單電一度可以同時用來稱呼這種可更換鏡頭但沒有反光結構的數碼相機。另外索尼的單電相機仍在市場上流通。



無反與單反間在感光元件尺寸上存在差異,無反受限於體積無法使用過大的感光元件

  當代幾乎所有主流的消費級便攜式數碼相機,以及手機攝像頭都採用電子取景的形式。從理論上來說,電子取景才真正達到了所見即所得,而光學取景仍然存在視差,並且無法觀察白平衡、亮度等實時情況。下面在談到兩種取景形式的優劣時,我們還會談得更多。

  通常,對相機有所了解的人都認為單反和無反的差異根本就在如上所述的取景方式上,這話說得沒錯,但實際上單反和無反在主要結構方面仍有各種差異,構成這些差異的本質直接體現在相機的體積上。

  相機的本質工作是拍照,拍照所要達到的目標自然是越來越好的圖像質量。但要獲得較好的圖像質量,往往要以犧牲相機體積和便攜性為代價的。當相機出現在家庭、旅遊、生活紀錄等場合時,便攜性就顯得尤為重要。無反正是試圖平衡便攜性和成像質量二者狀態的中庸之道。



索尼SLT-A77單電與NEX-7無反在體積方面的差異

  業界如此迫切地將單反內部反光板和五棱鏡結構去除,正是基於消費用戶對便攜性和圖像質量的共同追求,單反相機中最累贅的結構無非就是五棱鏡和反光板。

  無反的這種變革帶來取景方式的差異化。那麼電子取景相較光學取景是否處於弱勢呢?至少就現在的形勢來看,並不盡然。實際上我們在討論電子取景和光學取景的優劣問題時,並不僅僅是針對無反和單反兩種相機進行的探討,也可視作對單反與消費級便攜式數碼相機差異的探討,並且從這一點也可基本了解相機未來的發展趨勢。

  電子取景發展早期的劣勢比較明顯,由於電子取景需要相機內部的感光元件與圖像處理器實時工作,並且需要在屏幕上較為迅速地顯示給用戶看,這對感光元件和圖像處理器來說本身就是個不小的任務,所以我們不難發現早期的電子取景數碼相機及手機在取景時存在較為嚴重的時滯問題,甚至嚴重到可能發生幾秒的延遲,取景屏幕上的圖像卡頓無比。

  不過自無反崛起後,這一問題已經幾乎不存在,但內部電子器件的取景過程仍為不停工作狀態,所以在耗電方面是比較厲害的,至少單反光學取景是完全的物理結構,理論上不存在耗電的情況。而且屏幕顯示質量的好壞實際上也會影響拍攝者對圖像取景的判斷,在外界過亮的環境下,LCD屏幕的不可讀性也是電子取景的弱點,之後無反相機在單反光學取景器的位置換上EVF取景器,用眼睛靠近才能觀察電子取景內容,有效地避免了這一問題。



許多無反相機的機背LCD屏幕是多向旋轉設計,便於變換拍攝角度

  但電子取景也有光學取景無法比擬的優勢,首先去除反光板和五棱鏡顯然可以讓相機變得更小。重點優勢還在於進行照片拍攝時沒有反光板升抬的機械動作,既不會產生噪音,也不會產生因反光板升抬導致的機器震動。

  機背屏幕取景時,無需用眼睛靠近取景器就能看到整個取景內容,另外特別的可翻轉屏幕設計,更是讓拍攝者可將相機置於任何特殊角度進行拍攝,查看取景屏幕上的內容毫無壓力。

  另一方面,電子取景在直觀性上更到位,除了能實時地觀察取景效果,了解色彩、亮度、白平衡,還能在屏幕上顯示直方圖、輔助線等方便用戶構圖、測光的參考內容,有預見地拍到用戶預想中的畫面,這些是單反的光學取景無法達成的。

  實時電子取景的潛在優勢遠不止這些,在取景過程中完成對焦和測光才是電子取景存在的根本之道。

  單反與無反測光方式的差異

  我們經常聽到拍照的人說“曝光”一詞,比如“這張照片過曝了”“這張照片曝光不足”。曝光即是說,感光元件(或早期的膠片)接收到外界光線入射的量,這個量多了少了都不好。曝光過度會讓整個畫面太亮,而曝光不足則會讓畫面過暗,這兩種情況都會導致畫面的細節過分丟失。



曝光不足,暗部細節有缺失



曝光過度,亮部細節有缺失



正確的曝光,應該能夠兼顧亮部和暗部細節

  曝光量是由許多不同參數組合而成的,比如外界光線的強弱、快門的速度、光圈的大小、焦段的長短、感光元件本身感光的能力等。確定這些參數應當如何設置,測定光量的多少,這個過程就是測光。

  對於不是特別崇尚構圖效果的普通用戶來說,如何將畫面真實地紀錄下來是拍照的首要任務。要做到這一點,測光和對焦是照相過程中最需要關心的問題。

  對於消費級便攜式數碼相機來說,測光過程可由相機傻瓜式的完成,無需用戶干預,所有曝光參數的設置也無需用戶關心。但許多情況下,這種智能的拍攝方式會讓手動拍攝的樂趣大減,而且對某些場景也將無能為力,比如逆光拍攝,可能讓前景中的人物一片死黑。

  這裡,我們無意講解太多的攝影知識,要拍出令人滿意的作品,獲得合適的曝光量是第一步,否則無從談起照片的藝術性。當用戶嘗試自行對光圈、快門速度等參數進行調節時,相機內部的測光系統就會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了,即便曝光參數的設置由相機自動完成,測光的準確性也尤為關鍵。

  1. 單反的測光系統

  相機出現的早期,測光是個相對人工化的過程,攝影師要了解所需拍攝場景的光線亮度,就要用到外部的測光儀器,通過測光儀器的示數結合攝影師的經驗, 得到正確的曝光參數,並且設置最終的光圈、快門等值。這種測光方法不僅麻煩,而且相當不准確,畢竟所測光線是進入鏡頭的層層鏡片後才最終抵達膠片的,外部測光器顯然無法考慮鏡頭對​​進光量的影響。



TTL內測光系統,五棱鏡分光至測光感應器

  後來,單反相機中出現了TTL內測光系統,即是在五棱鏡後方位置安上一個專用的測光感應器。前面我們已經談到,五棱鏡的作用是將被攝物體的反射光線經多次反射後送達光學取景器。在這裡,五棱鏡還起到了分光的作用,一部分光送至光學取景器,另一部分則送達測光感應器。測光感應器的原理可類比為現在手機正面普遍都有的光線感應器,通過光線感應器對環境光亮度的測量,手機屏幕的亮度也能智能化地調節。



佳能EOS 7D單反採用的iFC 63區雙層測光傳感器

  TTL測光系統通過類似的方式,推算出相機主感光元件的受光量,以便用戶能夠以測光系統的示數作為參考,手動調整曝光的各項參數。所以單反數碼相機的光學取景器(或者肩屏和主顯示屏)中,圖像下方總有一個曝光參考讀數,此讀數根據進入鏡頭影像的不同亮度實時發生變化,熱愛體驗手動操控相機樂趣的用戶即是以測光錶為參考確定曝光所需的正確設置,確保不會過曝或曝光不足。



單反屏幕上的曝光參考讀數

  TTL測光方式相較早期的外部測光的優勢是比較明顯的,由於測光感應器位於相機內部,不僅方便,而且是對光線經過鏡頭後的測光過程,加上測光感應器所處的環境與相機的主感光元件所處環境相同,得到的測光結果更為準確。

  但這種測光機制實際上也存在很大的弊端。首先測光系統獨立於成像、對焦甚至取景系統之外,導致單反整體的內部構造變得更為複雜。其次測光感應器和光學取景器之間離得很近,光學取景器實際上是個透光的小框,這些漏光可能影響測光感應器的工作。當然,現在的單反大多同時具備光學取景和電子取景的能力,為了讓測光系統工作更準確,當相機使用電子取景照相時,用戶可手動關閉光學取景器,避免漏光的問題。

  另外,許多單反的測光感應器只能感知亮度,無法識別色彩,所得結果很容易造成最終成像某些色彩的高光溢出。最後測光感應器和主感光元件畢竟還是不同的個體,所測光量和最終主感光元件受光量總會有所出入,導致可能存在的曝光誤差。

  2. 無反的測光系統

  其實就無反和普通便攜式數碼相機來說,測光並沒有單獨成為一套系統,內部也沒有像單反那樣複雜的測光感應器裝置。測光過程完全由相機主感光元件和圖像處理器完成。

  這一點與無反內部沒有反光板結構和自身取景方式有很大關聯。在沒有反光板結構的情況下,光線直接照射到感光元件上,感光元件將光信號轉換為圖像信號實時輸出到屏幕及圖像處理器中,由圖像處理器對這些圖像信號進行分析,並且最終得到正確的曝光設置——這就是無反測光的整個過程。



無反已經去除了反光板,直接使用感光元件和圖像處理器測光

  由此可見,結合我們上面所說的內容,無反的測光、成像以及取景實際都是同一套系統。那麼這種測光方式除了系統邏輯更為簡單外,相較單反的TTL測光有何優劣呢?

  通常情況下,如果我們要獲得較為平均的測光結果,也就是最終所得照片每個位置都有較好的光亮及細節表現,那麼就要求測光系統對畫面分塊測光。單反的TTL測光可以實現對整個畫面進行分區測光,但即便是高端單反,測光感應器所能分配的區域也不過區區幾十個;而無反相機由於採用主感光元件測光,理論上這種全數字化的測光方式可將測光區域細分到上千個,並且是可以實現的,索尼的NEX-5N就能實現1200區測光。



電子取景可實現實時顯示直方圖、構圖輔助線等光學取景無法實現的功能

  另外,用圖像處理器對圖像數據進行實時分析,可獲得一些額外的參考數據,例如實時顯示直方圖,相較單反的曝光參考讀數,這對用戶手動控制曝光參數而言具有更好的參考價值。再者,由於採用感光元件測光,而感光元件又是最終的成像組件,所以所測得的光量也就完全等於最終成像的光量。

  不過採用感光元件測光,主要缺陷與其電子取景缺陷相同。因為整個測光過程是感光元件和圖像處理器反復不停轉換數據、採樣、分析數據、輸出的實時過程,所以耗電情況是可想而知的,如果圖像處理器的性能不佳,也足以影響測光的實時性,造成對拍攝過程的影響,這一點有時甚至是致命的。

  就目前來看,在實際應用中,TTL測光方式已經相當成熟,而主感光器測光未來還有較大的改善空間。已有高端單反對TTL測光的缺陷進行了彌補。例如將傳統測光感應器換為RGB測光感應器,使之實現對顏色的感應,配合圖像處理器進行數據分析。




 單反與無反對焦方式的差異

  除了讓照片不至過暗或過亮外,讓被攝物體在畫面中保持清晰就是對焦的過程了。對焦的“焦”字指的就是小孔成像中的“焦點”。從光學上來講焦點位置(或稱焦平面)的圖像在成像面,也就是感光元件(或膠片)上呈現的圖像是最清晰的,焦點之前或焦點之後的影像則會有不同程度的清晰度下降。

  所以對焦就是通過移動鏡頭內部鏡片來改變焦點的位置,有選擇地獲得畫面清晰的圖像。對焦有手動和自動兩種方式,手動對焦是部分攝影老饕及愛好者的最愛,能夠更為自主地控制焦點位置,實現創作。更多情況下,用戶都選擇相機的自動對焦功能。

  自動對焦的概念可以用iPhone舉例,在iPhone的拍照界面中有一個框框,用戶可通過點觸屏幕不同位置改變這個框的位置。此框即是用戶希望選擇的焦點,通常在用戶選擇該點後,系統就會嘗試自動將該點位置的事物表現得最清晰。這里通過點觸確定焦點的過程即是自動對焦。



相位差自動對焦傳感器(藍色部分)

  1. 單反的相位差對焦系統

  單反數碼相機內部構造複雜,並延用了部分老一輩膠片單反的設計,所以各種核心系統都得以保留。在電子技術尚不夠發達的年代,大部分相機的工作都只能用模擬或機械的方式完成。單反的相位差對焦系統是獨立於取景、成像和測光之外的又一套系統。



相位差傳感器模塊,測距對焦的結構決定了焦點位置只能固定在設定好的位置上

  要把相位差的概念解釋清楚並不容易,鑑於篇幅的關係,我們只需了解相位差對焦是通過測距的方式完成對焦的,而完成測距過程的組件叫做相位差對焦傳感器。

  在單反相機反光板背面,還有一個副反光板(或稱子鏡),這塊副反光板會把入射的部分光線送達對焦傳感器,通過測距確定焦點,再由系​​統控製鏡頭的移動完成自動對焦。

  這種名為相位差對焦的對焦方式發展得相對成熟,後期為了提升對焦精度,許多高端單反上都設置了更多的對焦點,且每個對焦點都為十字對焦點。

  2. 無反的反差式對焦系統

  反差式對焦並非無反獨有,大部分便攜式數碼相機、手機,包括iPhone在內都採用這種自動對焦方式。如同無反的測光系統一樣,反差式對焦系統也並不是​​單獨的系統。反差式對焦仍然需要通過相機主感光元件和圖像處理器配合才能完成。



反差式對焦會對畫面進行取樣,對比像素亮度值的方式獲得反差最大的一幀畫面



擁有自動對焦功能的手機攝像頭都採用反差式對焦系統

  由於無反和便攜數碼相機沒有反光板結構,感光元件直接接收外界光信號,感光元件將這些光信號源源不斷地轉為電子圖像信號,並傳輸給圖像處理器。在自動對焦和鏡頭移動過程中,圖像傳感器將用戶所選焦點處的像素進行採樣分析,將此位置亮度最高像素與亮度最低像素的亮度值進行比較,當兩者的差值最大時,即認為對焦成功。

  3. 兩種自動對焦方式的優劣

  反差式對焦在無反的整個系統中沒有構成一個獨立的系統,根本原因除了內部沒有反光板結構外,壓縮相機體積對無反來講也是相對關鍵的。相位差對焦需要對焦傳感器模塊和反光板,不僅增加了系統的複雜程度,還增加了相機的體積。



單反系統相對無反要復雜不少

  這兩種自動對焦方式在對焦的表現上並沒有孰優孰劣的徹底區隔。相位差對焦雖然速度不錯,但由於測距本身的限制,僅有限定的幾個對焦點可供選擇,另外由於單反中副反光板分給對焦傳感器的光量不到3成,在暗光環境下的對焦效率很低。

  由於反差式對焦是對平面像素的數字化分析,精度有保障,且用戶可任選焦點,不必局限在相機提供的幾個候選自動對焦點上,也有利於提高拍攝的靈活性。但反差式對焦存在耗電大的問題,並且對焦速度相較相位差對焦更慢一些,這對捕捉事物瞬間狀態來說是極為不利的。另外感光元件在高感光度情況下存在較多噪點,這會給反差式對焦帶來很大的影響。



蘋果已將觸屏對焦、測光技術申請為專利



  在相位差對焦發展成熟的年代裡,松下已經實現感光元件高速採樣,配合鏡頭,高速反差式對焦系統已近在咫尺。反差式對焦未來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使得傳統相位差對焦面臨挑戰。




  首先,無反和單反如果要在成像質量方面進行比較,那就需要在同價位產品上進行,動輒數万的高端單反乃至中畫幅專業單反顯然是不應當拿來與無反進行比較的,無反也沒有與這些產品比較的資本。

  無反相機最初是為高端消費及家庭市場而生的拍照設備,可以認為是便攜式數碼相機與單反的折中方案,內部結構沒有單反那麼複雜,配置方式也不如單反那麼精緻,但相較家用便攜式數碼相機,卻具備了可更換鏡頭的優勢。

  最早的無反來自松下和奧林巴斯,M4/3系統的無反相機採用4/3"感光元件,顯然相較APS-C畫幅的單反來講是不具備任何優勢的。感光元件的尺寸和性能是影響相機成像質量極為關鍵的因素,也是單反與便攜式數碼相機在成像質量方面存在差距的根本。



機身小巧,可用於賣萌,感光元件僅1/2.3"的賓得Q

  賓得在2011年曾推出過賓得Q無反相機,堪稱世界上最小的無反,但這款相機的感光元件尺寸僅1/2.3",對畫質的影響是相當大的,雖然體積小巧便於攜帶,但相對無反世界而言,性能犧牲過於巨大,更不用談能夠在拍照方面和單反一較高下。



感光元件尺寸對比,索尼A99單電顯然具備了高端的資本

  三星的NX和索尼的NEX系列無反在發佈時都採用和中低端單反相同的APS-C畫幅感光元件,至少就感光元件尺寸這一項,是可以和單反站在同一起跑線的,也讓無反可以將普通便攜式數碼相機甩在身後。



索尼RX1和A99兩款全畫幅數碼相機,單電顯然還是比DC和無反大得多

  市場發展後期,無反的使命在許多沒能在單反熱潮中大顯身手的廠商眼裡似乎已經擴展到和單反一爭高下的地步。索尼去年9月份推出了全畫幅數碼相機RX1以及A99全畫幅單電相機,這兩款產品都在17,000元上下,儼然有與單反爭高下的態勢,不過RX1不能更換鏡頭,並非真正意義的無反相機,而A99則用了索尼的半透鏡技術,仍然不是無反相機(但這兩款產品顯然已經成為索尼全畫幅無反的儲備)。截至發稿前,最新消息顯示索尼即將在明年推出全畫幅無反NEX-9,價格也將超越RX1,索尼將這款相機定位於佳能5D Mark III同等級單反之上。未來在感光元件尺寸上與主流單反爭高下似乎是無反的新使命,許多現金儲備充足的用戶已經在考慮究竟購買無反還是單反的問題。



尼康和佳能顯然不能成為無反市場的主角

  對於索尼等在單反市場沒有分到太多羹的廠商而言,實際非常期望將單電和無反的觸角伸至原本屬於單反的領域。尼康、佳能等單反巨頭由於害怕無反對單反的反撲攻勢,雖然也小心翼翼地推出屬於自家的無反產品,但他們為了刻意將無反和單反在市場定位上拉開差距,在無反技術開發上束手束腳,這將進一步導致無反吞噬單反市場。

  但在技術方面,我們依然需要看到無反和單反的差距,以及兩者在技術上的互補性。例如,雖然電子技術發展越來越快,但對於一套集成了對焦、測光、取景、成像系統的無反相機而言,在對焦、測光等方面的實際速度仍然比單反各子系統力有不逮。所以無反仍在試圖借鑒單反的部分技術,例如富士、索尼將相位差對焦傳感器整合到主感光元件之上,讓無反具備了相位差對焦功能。

  另一方面,無反相較單反的便攜性也成為製約其擴展自身定位的桎梏。無反受限於用戶對便攜性的要求,相機法蘭距相對較小,不僅帶來了設計上的難點,而且會在成像方面出現邊緣色散和暗角等問題,這些都是無反需要著力解決的。



超長焦鏡頭是單反相機的絕殺,霸氣很側漏

  無反鏡頭群規模與單反比仍然相去甚遠,而且由於注重便攜性,鏡頭群中極少出現用於遠攝的超長焦鏡頭。因為長焦鏡頭本身體積巨大,與無反搭配便失去了便攜性,對許多用戶而言還不如選擇單反。

  另外偏輕薄的機身也決定了無反機身上不會設置太多物理按鈕,大部分操作都在液晶屏幕和系統菜單中進行。這樣一來不僅降低了參數調整的便利性,而且讓那些喜愛體驗相機操控性的用戶失去了極大的樂趣。

  這些無反的弱勢也反倒成了單反的優勢。畢竟單反的出現時間和技術沉澱遠不是無反這樣的後輩可以比擬的,一整套成熟的系統往往是屹立於世界的資本。單反和無反仍將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共同發展,共同進步。

  結語

  從發展方式上來看,無反是從單反中脫離出來的一套系統。無反的崛起實實在在影響到了單反前進的腳步。單反的許多技術都開始借鑒無反系統,例如電子取景功能幾乎已經成為單反相機的標配,通過將反光板收起實現了類似無反的拍攝方式,連帶對焦、測光等系統上也一併加入反差式對焦與感光元件測光作為對單反系統的補充;又如越來越多單反也開始採用旋轉式屏幕,便於從不同角度進行電子取景拍攝。當代單反在汲取無反技術後已摒棄了不少技術缺陷。



尼康J1完全拋棄了機械快門設計

  這些也可以認為是便攜式數碼相機對單反相機的影響。近些年來電子技術發展神速,不難從無反和單反的區別中看出,這是機械與電子間的交鋒。尼康J1是一款徹底拋棄機械快門設計的無反設備,其快門速度最快可達1/16000s,當代如5D Mark III這樣價格高昂的高端準專業單反機械快門最快也不過1/8000s,雖然電荷殘留等問題仍是製約電子快門前行的技術障礙,但機械快門存在速度極限,而電子快門從技術手段上仍有改進的餘地,足見無反,乃至便攜式數碼相機諸多技術正在對單反構成威脅。

  這篇文章從多幾個角度闡述了無反在發展中的潛力,及其技術可能對單反構成的威脅和影響。許多高端無反相機已經足夠幹倒一批入門甚至中端單反。但無反受限於體積及其市場定位,注定在感光元件尺寸以及鏡頭群尤其是長焦鏡頭等關鍵組件方面無法與專業級單反相提並論。

  在無反和單反各有優劣的情況下,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相機就成為用戶自己應該去做的課題了。例如究竟是看重便攜性還是操控性、準備多少預算、是否對鏡頭擴展有需求等,都是選擇相機時應該詢問自己的問題。對普通家庭用戶而言,如果對畫質有一定需求,旅遊在外又偶爾期望有文藝青年的攝影範兒,無反儼然已經成為上選。

----------- 阿樂推薦分享--原文:--------------------- 如果您認為網站上資訊侵犯了您的版權,請告訴我們,我們將即時將您的版權資料移除。

-----------------------------------------------------------------

認同本文請按一下讚啦...(在下方)
樂愛生活手札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樂愛生活手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