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12日 星期三

「職業攝像師」VS「專業攝像師」

發表者-chiu-sir


DVworld 站長


一般我們的認知上,靠著攝像工作掙錢的都可以稱為是「職業攝像師」,不論是專職或是兼職的,只要是幫人攝像拿取酬勞都算,在臺灣是如此我想在大陸應該也是差不多。而所謂「專業攝像師」呢?也是以攝像工作謀生,不過差別在於,工作上的專業技能及態度,更重要的是敬業精神。

由於沒有行業的管理辦法,也沒有職業證照的規範,因此,要入行做攝像門檻相對的低,只要有能力買台DV攝像機,還有一台家用電腦,懂得攝像的基本概念,會使用電腦做非編,其實就可以幫人做攝像賺取酬勞。以目前來看兩岸這一類型的攝像工作者,占了大部份的攝像勞動市場,因此,也沒有所謂的行情標準,例如:在臺灣婚禮攝像基本收費,也就是大約5000元台幣到15000元台幣(約1000~3000元人民幣),其間。據我所知大陸各級城市的差距更大,依據各地富裕程度從200元人民幣到5000元人民幣都有,為什麼有這樣大的差距,撇開城鄉差距因素之外,許多攝像工作者在收入缺乏保障之下,在沒有技術背景下,為了生活低價搶生意,無所謂品質或是技術含量,有影像有聲音蒙得過客戶就可以交差收錢,這就是典型的「職業攝像師」,也因為這樣的惡性循環,在老百姓的眼中已經樹立了不好的形象,攝像師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及地位,被當作一般臨時工看待,這是何等的悲哀!

不過還是有人可以拿到高酬勞,並受到客戶的尊重與推崇,他們在本職的專業上精益求精,工作態度認真踏實,以客為尊使命必達的敬業精神,這就是典型的「專業攝像師」。以拍攝婚禮的專業攝像師來說,他除了必須具備劄實的攝影技巧外,從外表的服裝儀容到內在的修養、待人接物的禮貌、婚慶禮俗的熟悉…等,都是專業攝像師必須具備的條件。絶對不是單純只拿台DV攝像機,當個攝像操作員那麼簡單。客戶花錢希望找到的是幫他解決問題的人,而不是製造問題的人,讓客戶安心的交付給你工作,給他無後顧之憂,這就是「專業」。

目前在臺灣的情況,由於互聯網的普及,結婚新人透過互聯網獲取相當豐富的訊息,對於攝像普遍的要求都相當高,因此,如果專業性及風評不佳的工作室,很難在業界生存,所以在臺灣的婚禮攝像工作者,無不在技術上力求精進,現在還有部份攝像師用HD DSLR(5DMII)來拍攝,讓影片更有菲林感,在作品上突顯創意及與眾不同。我想在大陸的一級城市也差不多是這樣的狀況,客戶的品味及要求越來越高,相對你的技術是不是能夠跟上,如果只是把婚禮錄影當作一般謀生的工作,而不花時間在技術的鑽營及創新上,遲早會被淘汰出局。

本文發表在大陸「數碼影像時代」雜誌

可以換鏡頭的 Sony NEX- VG10 攝影機 實拍試玩





****************************
來源

TMTJ 發表於 2010年12月05日 19:23

.. Sony VG10,讓攝錄影機邁向可交換鏡頭的第一步,屬於家用攝錄影機的規格,然而外觀上卻很接近專業機種,主要是機頂的一體式大型麥克風,以及搭配18~200mm這顆旅遊鏡,不過與NEX系列相同的鏡頭接環以及介面設計,仍可以輕鬆拍攝高畫質的影片。





規格表

•感光元件:APS-C片幅,1460萬畫素CMOS

•相片解析度:1400萬JPEG

•錄影解析度:1920 x 1080(24fps)

•液晶螢幕:3吋TFT (92萬畫素)

•快門:1/30~1/4000

•記憶卡:SD/MS PRO Duo

•尺寸:85×129×223 mm

•重量:620g (不含鏡頭)

•建議售價:Kit組(18-200mm):69,900元



接近專業的規格

VG10的外觀接近專業機種,機頂專業級的麥克風,讓收音效果非常優異,是犧牲可攜性換取的最大好處,以標準攝錄影機規格打造,機身上的實體按鍵和錄影功能的操作,大都集中在右側以及機腹的功能鍵,不過VG10沒有Sony Handycam的觸控螢幕,少了一些操作上的自由度。不過以NEX介面為主的設計,仍屬於平易近人。



VG10採用1440萬畫素的APS-C片幅感光元件,Sony自家的旗艦攝錄影機XR550,感光元件也只有1/2.88吋,VG10的APS-C片幅是一般消費級攝錄影機感光元件的19.5倍,這就是VG10感光元件的威力。最厲害的還是E-mount的可交換鏡頭系統,首波搭售的是SEL18200(E18–200mm F3.5–6.3 OSS)鏡頭,非球面玻璃鏡片,以及實用的旅遊鏡焦段,且鏡頭體積也不會有太大的負擔,此外,它搭載的靜音自動對焦系統,可以讓拍攝的影片聲音更純淨。








▲機頂是由四組高效能麥克風建構的陣列式立體麥克風系統。





▲可外接E-mount鏡頭以及A-mount鏡頭,韌體更新後都可以使用自動對焦。





▲與一般攝錄影機相同的按鍵配置。





▲機腹按鍵群,多數設定都在此調整。





▲3吋螢幕,可惜沒有觸控功能。



與NEX相當的介面

VG10整體設計像是一般消費級的攝錄影機,手握處控制電源及錄影,還有切換至拍照功能鍵,不過拍照以及錄影完全分開的設計,降低了同時使用的效率,剩下的設定都在機腹內,這也是多數攝錄影機慣用的按鍵配置,中央有一顆轉盤,控制上下選擇,按下中央可確定選擇,按鍵有點小,整個按鍵區也不大,操作上並不是很順手,很難不看著按鍵區操作。



系統介面則與NEX相同,操作邏輯也是一樣,之前在測試NEX時,就感覺這個新介面設計有些不順手,設定參數不夠直覺,加上按鍵設計也不是頂順手,對整體操作性有不少影響。近期Sony針對NEX系統推出軔體更新,修正一些操作的問題,像是自訂按鍵功能、改善目錄功能等等,VG10應該也會透過韌體更新改善操作問題。像日前Sony已經推出外接A-mount鏡頭可開啟自動對焦功能的韌體更新。





▲設定介面與NEX大同小異,操作邏輯也相當。





▲拍照模式也與NEX一樣,只是要用機腹的按鍵控制,不是很順手。





▲最高解析度的FX規格錄影位元率為24Mbps,與NEX-5相當。





▲曝光、亮度、影像風格、白平衡等設定值,在錄影時都可以使用。





▲望遠端測試





▲近距離對焦測試






▲夜拍測試



**************************************


http://www.mobile01.com/newsdetail.php?id=9843


SONY NEX-VG10‧集創意之大成的高畫質攝影機
» 發佈日期: 2010-09-20
» 前往頁尾 » 轉貼到 Sony的高畫質攝錄影機,一直是業界的翹楚,從專業級的HDV、硬碟式的攝錄影機、記憶卡式的DV、或是隨身型的Handycam產品,許多獨家的技術,也成為消費者購買時的首選。只是一般家用型DV,受限於感光元件的尺寸大小,對於景深的表現其實相當有限,以目前Handycam最新的高畫質記憶卡式數位攝影機HDR-CX550為例,雖然以『Exmor R』CMOS作為感光元件,不過尺寸僅僅來到1/2.88吋而已,想要與時下的M4/3、APS-C甚至是FF片幅的高畫質DSLR,與數位可交換鏡頭式數位相機相比,所能呈現的散景與特寫的表現能力,的確有一大段差距!雖然業務級的HDV也有相差不遠的能力,但那個售價與體積,可不是一般消費者可以負擔的!扛過之後應該就能明白那種器材僅適用專業領域,而非業餘級的玩家囉,因為Kit組還真挺有份量的。

Sony的Alpha數位單眼系統,在五月時發表了全新的NEX系列,捨去了五菱鏡與反光鏡並保留實體的機械快門,並搭載Exmor APS HD CMOS片幅的感光元件,來實現EVIL的輕便與高畫質特性;重點是NEX 5還支援了1080i 60fps的高畫質錄影功能,讓不少玩家願意多花幾千塊敗入,棄NEX 3改選NEX5。不過NEX在錄影環境下,並不支援全手動曝光的功能,僅有曝光補償可在作業中途進行調整而已。但為什麼Sony為什麼不願下放這些功能呢!最重要的原因就是『NEX』,還有一項秘密武器尚未發表,那就是『NEX-VG10』。而小編也很幸運的在機子尚未正式發表之前,就拿到了測試機;同時機身所搭配的Kit組,則是E接環今年的最受矚目的鏡頭之一『E18-200mm F3.5-6.3 OSS』,接上『NEX-VG10』之後,堪稱Sony的Full HD機種中,性價比最強大的神兵利器啊!


首先『NEX-VG10』成為Sony第一款可交換式鏡頭的數位攝影機,而且可使用的鏡頭可不只有E接環目前少少的三顆而已,裝上LA-EA1的A Mount鏡頭轉接環之後,Alpha旗下的G鏡及蔡司鏡頭同時可以使用,屆時你用大光圈的定焦鏡來表現人像、或是以超廣角鏡頭來錄製氣勢磅礡的風景影片都沒問題,而且一般的數位攝影機,在廣角端幾乎都無法突破,所以豐富的可交換鏡頭群,絕對是優勢之一;而截至目前為止,LA-EA這顆轉接環尚不支援Alpha鏡頭執行自動對焦,但據小道消息透漏,AF支援與否只是時間的問題而已,有耐心的玩家就再等看看吧!

錄影期間支援全手動曝光的『NEX-VG10』,這絕對也是NEX 3/5,甚至是前些日子才介紹過的α33/α55所不及之處,而且還可同步調整白平衡、dB值、對焦方式...等等,畢竟作為Handycam的專業級機種,沒有這些規格應該是很難端上檯面說服玩家的!而且自從NEX 3/5的出現,佛心的規格與售價,早已改變了不少老攝影迷的傳統觀念了,也漸漸了解到Sony對於Alpha系統、甚至是Handycam的產品,都抱有極大的野心與企圖,希望能藉由今年的全新機型,一舉突破市場的佔有率。接著就由小編開始來介紹這台擁有APS-C片幅、又兼具鏡頭可交換特性的『NEX-VG10』吧。


【NEX-VG10機身及外觀介紹】

小編一收到『NEX-VG10』寄來的包裹時,真嚇了一大跳,因為外盒實在有夠大一箱,而且標準配備就是NEX-VG10+ E18-200mm F3.5-6.3 OSS這顆旅遊鏡,其份量與傳統的手持型DC相比,其實非常的可觀!


外盒側面也加註了原廠所推薦的Alpha鏡頭及轉接環,分別為SAL85F14Z這顆蔡頭、以及SAL30M28這顆微距鏡,妙的是前者為大光圈的中長焦鏡頭,但官方提供的範例照片卻是在表現風景,我想這利用Kit組合的E18-200mm F3.5-6.3 OSS就足以辦到了,是我的話應該會拿來特寫人像或花卉吧!但想要使用上述兩顆Alpha專用鏡,可就得靠上述曾提及的LA-EA1轉接環來轉接囉!


小心翼翼的將盒內配件全都搬了出來,包括有中英文的操作指南、原廠的軟體光碟、兩組轉接頭與八字電源線、持續供電的變壓器、充電盒、原廠鋰電池NP-FV70、USB傳輸線、眼罩、防風套,另外就是NEX-VG10與E18-200mm F3.5-6.3 OSS。未來正式販售的相關內容物,應該也不會差太多,這些都稱得上是Handycam產品應有的配件。


緊接著要來介紹NEX-VG10的初步印象了,未裝上鏡頭之前,直接外露的感光元件還是需要用鏡頭蓋來進行遮蔽保護,機身上方所延伸出來的收音設備還有電子觀景窗,所創造出的T型握把,也成為NEX-VG10在低角度取景的另一項優勢,等同於自家的專業級HDV。機身的尺寸為85mm x 130mm x 223mm,淨重來到620公克,相較自家目前最高規的Full H記憶卡式數位攝影機HDR-CX550而言,整整就重上了190公克,何況NEX-VG10這時還沒裝上鏡頭唷!


卸下鏡頭蓋之後,便可以直接看到外露式的感光元件,其規格為23.4 x 15.6 mm的 Exmor APS HD CMOS,其尺寸比傳統的Handycam手持DV要大上20倍左右,還且這片感光元件在NEX 3/5身上的表現早已有目共睹,不僅高感度低雜訊為主要特性,每秒七張的全尺寸靜態連拍速度也是一大賣點!而且採用的是實體的快門簾唷。另外這片CMOS能提供NEX-VG10拍攝有效畫素1420萬的靜態影像,可惜僅支援JPG影像格式,並未提供RAW儲存,動態影像方面,最高可記錄1080i 60fps 24Mbps流量的高畫質影片,其影片格式為藍光適用的FX、另外還有FH與MP4格式可以選擇。


緊接著要介紹這顆新發售的旅遊鏡,完整型號為E18-200mm F3.5-6.3 OSS(簡稱
SEL18200),經過1.5倍的片幅換算後,等效焦長約來到27-300mm,亦同於11倍的光學變焦,涵蓋的焦段從小廣角到高望遠兼備;這佛心來的鏡頭,一直是NEX 3/5玩家等待已久的逸品,但是單顆鏡的售價卻已經比NEX 5單機身要貴上許多,最划算的作法就是連機身一起敗!而官方的售價也讓不少玩家傻眼,因為NEX 5+ SEL18200的總價只需要36K不到,一鏡打天下可說是綽綽有餘。


而光圈值就無法奢求了,廣角端最大只有F/3.5、望遠端則來到F/6.3,具有圓形光圈的設計,與它牌同焦段的旅遊鏡規格頗為相似,鏡頭本身支援OSS光學防手震,不過開關需透過機身來控制;其最近的對焦距離為30公分,放大倍率可來到0.35倍,表現還算不錯。其鏡頭口徑為67mm,與SEL16F28、SEL1855的49mm相比,可有段不小的差距在,當然你要準備的保護鏡或是偏光鏡,費用也會可觀許多;隨鏡即附贈原廠的遮光罩ALC-SH109,從上圖還可以看到SEL18200在鏡身上,額外設計了一顆變焦鎖定鈕,避免外變焦的鏡頭在垂放時的頻繁伸出而造成鬆弛,這設計還滿貼心的,只可惜此鏡的產地來自中國。


由於SEL18200採用的是外變焦內對焦的設計,所以從上面的示範圖即可看出鏡身在18mm焦段,與200mm焦段時的長度差異,整體長度幾乎都快相差一半了!當NEX-VG10與SEL18200組合之後,如果是架在肩膀上,我很想說一句!『前妻發射』~


合體之後儼然就是殺手級的攝影機了!光看上圖應該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氣勢了吧!由於NEX-VG10只主打Full HD的高畫質錄影功能,所以從機身的左側也可以看他Sony依然將他納入Handycam的麾下,只不過備註了E-mount的特性,且保留NEX的代號;似乎就同於α數位單眼相機目前也分支為DSLR與NEX兩大塊,通稱依然為α,不過最大的差異就在於接環的不同。


承上圖的朝機身左側下方來檢視,不僅可以看到NEX-VG10所標註的型號,隔壁便是儲存媒體的位置,代表NEX-VG10為一台記憶卡式的數位攝影機,其重量與體積都能比硬碟式的DV輕上不少,當然假設的情況必須是同型號的機種;而現在的記憶卡容量不斷推陳出新,以NEX-VG10所支援的SDXC為例,其最大容量可以來到2TB,我想目前市售的硬碟式DV要達到這種規格,難度應該是不小;這記憶卡的插槽除了支援SDXC、SDHC、SD以外,同時也可使用Sony自家的MS卡,採單插槽不同電子接點的方式來設計,自從DSC-TX7以來,已廣泛用於Sony相關的攝影產品。



再來要介紹到這片液晶螢幕,為一片三吋92萬畫素的TFT CD,長寬比採16:9的HD影片規格,適合用於影片的錄製作業上,如果此時靜態照片的預設比例為3:2時,顯示畫面將會自動切留邊。這片LCD有個很大的遺憾,那就是不支援觸控功能,所以操作都必須倚賴實體按鍵;就小編自己玩過不少台DV的經驗來說,缺少觸控的功能,其實操控的流暢度至少也犧牲了一半,畢竟觸控才是最直覺且即時的;另外這片LCD雖然為可翻轉的螢幕,不過它掀出後,可上下翻轉的角度都只有90度而已,也就是說它沒辦法翻轉180度之後來自拍,有關於這項限制讓小編還滿疑惑的,為什麼這麼基本的規格居然不直接配給呢!


對於這種高品質的液晶螢幕,對於使用者來說當然是最直接提供幫助囉,從上圖可以到它除了正面檢視之外,其餘兩組由俯瞰角與側視角所看到的畫面與色彩,幾乎是沒有太大差異;這使得你有時候可以在不轉動螢幕角度的情況下,也能順利取景,並彌補該片螢幕只有90度翻轉功能的劣勢。只可能NEX-VG10不像時下的DV具備觸控螢幕的能力,這點實在讓人感到頗為可惜。


NEX-VG10主要的實體按鍵幾乎都設置在這裡,中央的單滾輪據備主要的控制權,其實概念就跟NEX /5類似,另外還有四向按鍵,上下左右分別代表資訊顯示、曝光補償、白平衡、GAIN;在向外延伸還有四個按鍵,分別是主選單、對焦方式,例如,手動或是自動對焦,甚至是半自動也行;接著還有播放鍵與FINDER/LCD的切換鍵。在手動曝光環境下作業時,要即時調整各項參數的話,還是需要先熟悉按鍵位置,操控的動作才會越來越流暢。上圖還可以看到機頂的部份設計了一塊揚聲系統,能播放別具臨場感的立體聲。


補上一張NEX-VG10的右側圖,大略可以看到機身對外的連接埠都設計在統一方向。


這邊可以看到NEX-VG10支援3.5mm的音源輸出、電源供給、USB傳輸孔、HDMI輸出介面。


嚴格說起來這裡應該算是機背的位置吧!當右手掌穿過輔助的脕帶後,便可單手即時切換錄影與拍照功能,可利用MODE鍵來做切換,錄影的快門鍵與電源開關合併在一起,而拍照的快門鍵則設計在機頂,待會會有圖片帶到。另外MODE鍵左上的小面板,會已綠色燈號提示使用者當前的拍攝模式,這點我覺得還不錯。


隨機附贈的鋰電池型號為NP-FV70,容量來到1960mAh,因為小編只有一顆電池,所以出外拍攝時都是充飽才敢帶出去試拍,但我還是分享一下個人的使用經驗,單日拍攝200張影像、錄製30分鐘影片,剩餘的電力約為1/3格;承上圖其實可以看出NP-FV70裝上後,後部所剩餘的空間還相當大,因為NEX-VG10另外還支援NP-FV100這顆容量高達3900mAh的鋰電池,原廠表示搭載這顆長效鋰電池的話,連續作業時間則可來到五個小時之久。


剛剛曾提到的拍照快門鍵,手感就如同一般的DSLR與EVIL一般,因為同樣有實體快門簾的存在,而且小編覺得NEX-VG10在拍照時的快門簾震動幅度,稍比NEX 3/5要大的多,很像大片反光鏡的跳動感,但偏偏NEX-VG10沒有啊!總而言之就是快門簾的聲音頗大,連拍時更會成為眾人的焦點!


NEX-VG10為日本原產地製造,所以他的售價對一般使用者而言,其實負擔也有些重,但對專業級玩家或是工作需求的族群來說,NEX-VG10肯定是相當超值的選擇,不少同行看到它之後,都有衝動想把手上的業務級機器丟掉~也因為NEX-VG10是以攝影功能為主要訴求,所以在機底除了提供一般的金屬腳架孔之外,也額外設計了一顆定位孔,讓機身固定在雲台上後,不會因為外力的碰觸而使角度偏移,前後都有防滑條來增加阻力。


從機頂看過去,讓我想到的形容詞只有~『好威呀!』凸出的收音設備與電子觀景窗一體成形,亦成為低角度拍攝專用的握把,另外上方也提供外接設備,請看下一張圖說。


NEX-VG10很貼心的提供冷熱靴各一組的設計,讓重度玩家在拍照時可以加裝SONY的原廠閃光燈、錄影時可以安插更高階的指向性麥克風、或是高瓦數的補光燈在冷靴處;這也使得NEX-VG10與一些入門級的DSLR相較之下,絲毫不遜色,只是體積與同是NEX系列的NEX 3/5明顯差了一截。


這邊就是外接麥克風的位置,孔徑為3.5mm,相當平易近人。


相當好用的電子觀景窗,大小為0.43吋115.2萬畫素,其精細度與亮度的表現都算不錯,而且低角度取景時還可以將觀景窗向上扳60度左右,而底下就有屈度調節器可以使用。


Sony對於工業設計的美感真的是沒話說,連麥克風都能做的那麼有質感,而且周遭親眼看過NEX-VG10的人,無不對這四顆陣列式立體聲麥克風感到興趣;而環繞式的收音效果對於拍攝電影級用途的使用者而言,相信這組麥克風也足以勝任,不過小編取材有限,內文中的影片可能無法完全發揮NEX-VG10的實力,還請見諒。


隨機額外附贈的防風套還有眼罩,裝上去之後,讓NEX-VG10看起來更有氣勢。

【NEX-VG10功能及實拍表現】

首先來看到功能表,各位有沒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啊!因為NEX-VG10的功能表及內層的選單樣式,其實就跟NEX 3/5幾乎是一模一樣,如果你平常的工作內容是拍攝動態為主靜態為輔的話,NEX 3/5輕便好攜的機身在假日能成為你的隨身機,而NEX-VG10在專業領域也足以勝任,最大的優勢就是兩者皆是使用E接環,鏡頭無需轉接就可相互通用;而且以NEX-VG10的APS-C感光元件表現,與外接閃光燈的擴充彈性,就算拿來拍攝商業作品或是輸出大圖問題也不大,只是操控的流暢度還是不及時下的DSLR。右圖可以看到錄影作業的實際畫面,按兩下機身唯一的滾輪後,便會進入拍攝模式。


▶拍攝模式與夜拍表現

NEX-VG10在動靜態的作業能力上,有些許的差距,例如兩者皆支援P/A/S/M的全手動曝光功能,不過只有靜態表現下可執行『夜景手持拍攝』與『防止移動模糊』,與NEX 3/5採用相同的概念,按壓單次快門便會連續拍攝六張影像,再將這六張影像的亮度合併成單張照片,便能大幅降低影像模糊或發生手震的情形,像下圖分別是香港維多利亞港與太平山俯視的夜景。

而小編就是以手持方式無借助任何輔助直接拍下來的,使用的感光度皆為ISO6400,就算以全畫素1420萬來拍攝以50%比例來檢視也還能接受,當然每個人對雜訊接受程度不盡相同,小編僅發表這種環境表現下的心得,同樣的NEX3/5亦辦的到。此外NEX-VG10並不支援以往常見的情境模式或是全景攝影,這倒是有點可惜。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按下檢視原始大圖】


▶對焦模式與對焦區域

在靜態模式下,NEX-VG10支援自動、半自動與手動對焦的功能,但半自動對焦模式不支援於錄影模式下,在在錄影期間使用者可以即時切換AF/MF,例如在光線不足容易迷焦的時候,你可以切換成MF手動對焦,利用18-200那細膩的對焦環慢慢進行合焦,或是帶出朦朧的失焦美感。而在AF自動對焦的模式下,NEX-VG10會不停的進行連續對焦,就小編個人的感受,反應速度與NEX 3/5似乎差不多,而中途使用者也可以半按快門來重新合焦,但過程同時也會被收錄在影片中。


自動對焦區域分為彈性定點、中心與多重,而彈性定點只有在拍攝靜態照片時才支援,這也使的NEX-VG10無法迅速的指定畫面中任一區域進行精準的對焦,雖然可以用MF來取代,不過要隨時跟上移動中的物體,還是必須要有一定的技巧與熟練度才有辦法辦到。所以一般而言小編在使用時,還是以中心對焦點為優先,至少能快速掌握合焦的目標。


▶錄影模式與影像尺寸

NEX-VG10與NEX 3/5最大的不同還有在錄影的規格與表現上,NEX-VG10不僅支援全手動的曝光模式,而且最高FX畫質也媲美藍光等級,為1920 x 1080 60i流量來到24Mbps,採用MPEG-4 AVC/H.264 AVCHD格式編碼;另外向下還有一般DVD可燒錄的格式FH及HQ。這裡的防手震只的是隨機搭配的18-200mm,不論是何時小編都將防手震選項設定至『強』,其效果的確還滿明顯的,長焦段作業時更是好用。

.
<如何製作DVD光碟 在這邊我們把他定義為是DVD影片的製作,一定會有很多人會說,這都什麼時代了還在DVD,難道你不知道藍光嗎?當然是知道的,但是有鑑於大部分的民眾,還是使用DVD居多,
而且在銷售時問起來,知道DVD應該如何製作的人真是寥寥無幾。因此,我們覺得有必要闢一篇文章,來教導大家如何製作。
最近硬碟式攝影機大行其道,太多的客人在拍完後,想要製作一片屬於自己的DVD時,都會犯一個單純的錯誤,
那就是:以為在存在攝影機硬碟內的檔案,只要用NERO把他燒進DVD光碟內就大功告成了,事實上,這樣是不可行的,這樣的製作方式充其量只是把檔案燒在DVD光碟上罷了,
跟一般電腦檔案沒兩樣,再說明白一點就是,把DVD光碟當作是存放檔案的媒體而已,這樣的DVD光碟是無法在一般的DVD播放機下播放的。 要製作標準的DVD影片光碟(一般DVD播放幾可播放),
首要的條件是,一定要使用DVD製作軟體才可以,以現行最容易取得的程式有1.會聲會影 2.威力導演 3.DVD錄錄燒…等,有了上述的軟體所製成的DVD才可以被一般DVD播放機所讀取。
製作DVD所需要的工具是:1.電腦內建DVD燒錄機 2.電腦內安裝了上述軟體其中一套 3.攝影機(最好是硬碟式,當然錄影帶的機型也可以,只是需要事先要轉成檔案)。
具備了以上的工具就可以開始製作了。
開始製作的第一個步驟,當然是使用USB現把攝影機及電腦連接起來,如果,你的電腦有灌好,機器所附的光碟,就會帶出原廠相對應的程式(這裡我們以硬碟機為例,錄影帶的形式這裡不適用)。
攝影機上則會出現以下的畫面,要求您選擇要以何種模式開啟硬碟,原則上都是選擇以檔案的形式來處理,
此時,在您的電腦上會出現新增加的磁碟機,請記好新出現磁碟的位置代號,就可以關閉桌面上所有視窗,準備開啟繪聲繪影或威力導演等軟體進行處理了。

 Panasonic硬碟機連接電腦時選項



SONY硬碟機連接電腦時選項






第二步驟就是進行檔案的匯入和燒錄了,這邊我們以繪聲繪影為例,不說有關編輯的部分,我們要直接跳過這個部分,直接進入燒錄製作的部分(有關編輯細節的部分,您可以到書局買本繪聲繪影的書會有詳盡的說明,我們要的是讓您快速製作DVD)。
我們先點選繪聲繪影的圖示開啟程式,然後選取繪聲繪影編輯程式,之後請直接點選輸出,再選建立光碟,最後選DVD。

 
一.選取繪聲繪影編輯程式



二.請依照圖內1、2、3步驟圈選(點圖放大)




再來會進到DVD製作的畫面,首先現匯入要燒的檔案,請取消建立選單的勾勾,然後按下一步。再來會進入預覽的畫面,可在燒錄前檢查確認影像,若不檢查可按下一步跳過。



三.這邊要匯入所要製作的檔案(SONY攝影機的檔案副檔名為MPG,而Panasonic的副檔名為MOD檔,兩者都是多媒體播放的檔案,直接用MEDIA PLAYER就可以播放,兩種檔案在繪聲繪影可以直接匯入),並取消建立選單的勾勾,也是按照1、2、3步驟。(點圖放大)



四.這邊可以用左邊的遙控器試播。





五.接下來燒錄步驟就照1~4走完就搞定





燒錄需要一段時間,要有耐心等一等。(點圖放大)

用此種方式燒出來的DVD是標準的DVD-VIDEO影像,可以在一般的DVD播放機進行播放。



當然,製作DVD影片光碟的方法有千百種,這邊提供的是最快速的製作方式,沒有任何的編輯和選單,其實,繪聲繪影或其他的編輯程式還有各種不同的效果和花樣,大家可要好好的揣摩和運用。至邊順道一提的是,若您是使用繪聲繪影,在使用上有些不明白的話,可以按下F1鍵,可以快速得到您想要的簡單說明,想要詳細說明的話,那就要買本書來看嘍!

2011年1月11日 星期二

穩定器的工作原理

淺談穩定器的原理與實現。


好久沒發帖了,轉個帖來玩玩。 可能很多人都看過了。



如果你能把這支削尖的鉛筆在指尖上豎起來........








我這不是豎起來了嗎? 哈哈,這是什麼? 這就是小斯、DV減震器的基本原理和雛形! ! !

重心和平衡------關鍵。 想DIY減震器也好,要調整減震器也好,關鍵在於將重心調整到鉛筆尖(減震器萬向球頭)豎直向下的某個點上(太靠近球頭不易掌握,太向下會有鐘擺效應)。 掌握了這個原理,前後傾、左右擺的問題也就解決了。



利用三腳架的自重,降低攝像機的重心,這也是大家常用的穩定拍攝的方式:

如果你有這樣的一個獨腳架,恭喜你,掌握得好,效果不會比那些簡單的減震器差得很遠。 最大的優點,一物兩用,降低成本、減輕行囊的重量





*********************************


DV穩定器的工作原理 穩定器原理

大家知道,陀螺儀相對外界,是一個相對穩定的系統。為什麼會穩定呢?

這裡有兩個關鍵,

一是陀螺儀的旋轉,產生一個穩定的慣性距,具有保持自身初始狀態的能力。

二是陀螺儀與外界只有一個接觸點,並且是點接觸,無論與其接觸的物體的狀態怎樣改變,只要是保持點接觸,陀螺儀的狀態都不會受到影響而改變。

因此,如果陀螺儀與外界有二個以上的接觸點或者是面接觸,陀螺儀必將受到外界的影響而不能保持自身的運動狀態。

明白了這兩點,就不難理解DV穩定器的工作原理了。

其實也就是兩點:

1、能相對穩定的體系結構,如同鉛筆豎起的狀態。

2、一個靈活的支點,支撐物狀態改變時,對體系的影響要很小。

由此可以看出,無論什麼樣的DV穩定器,也無論其結構如何複雜,其構成都是圍繞上述兩點進行的。而我們看到的商品DV穩定器,其為了滿足易用性、靈活性和適應性,結構變得相當複雜,掩蓋了本質需要的結構。讓大家看的眼花繚亂,DIY時望而卻步。

一個簡單的、對給定的DV機來說效果很顯著的穩定器其實是非常簡單的。 2)簡單組成、製作要點最簡單的DV穩定器,只要滿足上述兩點就可以了。

首先要有一個框架結構,將DV和平衡塊連接為一體。相對於支點,DV的重心下降,獲得一個自動恢復平衡狀態的力距,使得DV前後、左右偏離時,自動的回中。
我們知道,回中時,並不是正好回到中點就剛好停止,它會過中點,再從另一邊回中,這樣就產生了振蕩,DV也就會不停的晃動。

顯然,這不是我們希望的。那嘛,如何解決呢?

配重在這就顯得重要了,配重的要求是:回中的速度不要太快,緩慢回中就可減少震盪的頻率和幅度。配種太重,回中快,容易震盪。
配重輕,系統不穩定,也容易晃動。所以,配重的重量非常重要,需要反覆試驗獲得。
支點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環。支點必須不能影響整個框架以支點為中心的前後、左右的轉動。
換句話說,支點必須給框架一定的自由度,不能影響框架的各方向的回中運動。另一方面,只有這樣,支點的運動(即手的移動)才不會破壞框架的平衡,引起DV晃動。這就是需要一個萬向節作為支點的道理。具有適當阻尼力的萬向節也可有效減小框架的振蕩。

縮短DV至支點的距離或增加支點至配重平衡塊的距離同樣有利增強穩定性。 至此,由於手持引起的DV前後左右的晃動基本可以控制在可接受的範圍內(完全消除是不可能的)。
但有一點還是沒有解決,就是手上下抖動時,DV還是不穩定的。這就需要彈簧減震。彈簧減震有兩種方式,一是彈簧直接安在手柄上減震,另一種是彈簧通過連桿機構減震。

連桿機構的好處是可以大幅減小震動的幅度,但結構相對複雜,這裡就不敘述了。手柄上彈簧彈力(倔強係數)的選擇經驗是:將DV放在彈簧上,彈簧被壓縮1/6~1/4高度。

下圖就是最簡單的DV穩定器示意圖。具體結構可以根據材料獲得的途逕自由確定。





----------------------------------------------


2009-7-10 22:17穩定器(STABILIZER),這種設備是為了使攝影機在人肩上,車子上或在直昇機上攝影畫面,因引擎振動或其它原因而產生高頻振動。穩定器可讓攝影機由高頻率振動降低成低頻率振動,使畫面更平順視覺舒服。

穩定器大致分『機械式』和『電子式』。

電子式穩定器設計原理是運用飛輪的迴轉慣性保持光學系統的安定。在很大角加速也就是急速作角運動會有2至3秒不穩定。電子式穩定器比較有名如DYNA SCIENCS公司。機械式穩定器大部份利用(類似汽車避振器)物體慣性原理,也就是「牛頓第一定律」。

載重物越重,避振效果越好。人的手臂手持攝影機一樣可達到避振效果,只要力氣夠不疲勞。該項產品比較有名,例如STEADICAM。
STEADICAM在國內大概有拾餘臺左右且多閒置。STEADICAM一般人沒經訓練不要輕易嘗試。否則腰部會受傷。目前我們公司嘗試在改善STEADICAM的缺點




***************************************



斯坦尼康工作原理2008-06-26 15:54使用便攜式攝像機拍攝,總少不了搖晃和抖動。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攜帶Ultra Cine型斯坦尼康的斯坦尼康攝影師邁克爾·奧謝



對普通業餘攝影師而言,要完成手持攝像或攝影,這是個麻煩活兒——邊移動邊進行拍攝時,不管您如何費力使自己保持平衡,相機似乎都會捕捉到每一步移動並發生晃動。



但是在專業的電影和電視節目中,您看到的許多長時間移動手持拍攝的鏡頭卻絲毫沒有搖晃和抖動的痕跡。 攝影師之所以能夠實現如此出色的拍攝效果,要歸功於一種叫做 斯坦尼康 的設備。 自1976年問世以來,斯坦尼康已成為電影製作領域最重要的工具之一,它的出現大大拓寬了電影攝影師的視角。

在本文中,我們將揭開斯坦尼康的真貌,並弄清楚它是如何減少抖動和搖晃的。 同時,我們還將了解斯坦尼康的發展歷史並探討其在電影中的運用。

失去平衡

當您走路或者奔跑時,每走一步身體都會劇烈晃動一下。 在大部分情況下,您不會注意到這些晃動,因為人腦會自動調整通過眼睛接收到的信息;當有意識地形成可視圖像時,人腦會消除這種不辨方向的移動。

某些相機內置一個調節裝置,可彌補搖晃所帶來的不足,但是卻無法與人腦中自然穩定的系統相媲美。 攝影師的移動仍會對拍攝的畫面造成很大的影響。

即便攝影師靜止不動,相機也會記錄下很多晃動動作。 攝像機很容易抖動,任意方向的輕微干擾都會導致影片畫面的劇烈跳動。

對某些情節來說,手持拍攝鏡頭中的搖晃和抖動有很好的效果,例如恐怖電影中混亂的追殺場面,或現實記錄片;但大部分情況下,以往的製片人都很少使用手持攝影法。 如果某個情節要求移動相機,那麼工作人員會將相機綁在 小推車 (一種可沿小道或平滑地板移動的有輪平台)上。 很多情節都可以靠小推車的配合獲得不錯的效果,但是它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您不能在樓梯上使用小推車,並且不容易繞過障礙。 更不要說在不平坦的地面上使用它們了。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蓋瑞特·布朗,他不僅是斯坦尼康的發明者,還是好萊塢的頂級斯坦尼康攝影師之一。



20世紀70年代初,一位名叫蓋瑞特·布朗的商務總監兼製片商開始研究另一種穩定係統以規避上述局限性。 布朗打算構造一個高度便攜式裝置,以將相機與攝影師分離開來,同時還可以提高相機的平衡性,以減少振動和搖晃。



1973年,布朗發明了一台十分簡單卻具有革新意義的機器,從而實現了這一目標。 布朗穩定器(後來更名為 斯坦尼康 ),只用以下三個主要元件就可以使相機穩定:

一隻具有關節的 等彈性彈簧合金減震 臂

一個專門設計的 平衡組件 ,用於支持相機設備

一件 輔助背心

斯坦尼康的基本元件:平衡組件、減震臂和背心

在上圖中,您可以看到這些元件的組合方式。 相機連同電池和攝像頭都安裝在平衡組件上。 平衡組件與帶關節的減震臂相連,減震臂又與背心相連。 減震臂與背心的這一構造,旨在使攝影師的身體與相機分開。 平衡組件可為相機提供最佳平衡性。


我們將逐一介紹這些元件,了解它們究竟通過什麼方式來減少手持拍攝過程中的振動和搖晃。

減震臂和背心

斯坦尼康帶關節的手臂看起來像似一個彈簧式搖臂燈。 它由兩部分組成,通過一個旋轉掛鉤相接。 每部分都是一個平行四邊形:由兩根金屬桿組成,兩頭分別扣有兩個金屬終結器。 跟其他任何平行四邊形一樣,不論減震臂處於哪個位置,這些金屬桿都將相互保持平行(或者近似於平行)。 因為兩端的終結器牢牢固定在平行桿的兩端,因此當減震臂上下擺動時,它們將保持不動(如下圖中所示)。

在此設計中,如果要像搖臂桌燈那樣為某個終結器連接一盞燈,當您上下移動手臂時,這盞燈將始終照亮同一個方向。 同樣,接連至某個終端的相機也大致指向同一個方向。 但是,為了使相機平衡組件完全保持平衡,將使用一個可以自由移動的萬向接頭將其固定到減震臂上。 平衡組件自身的重量分佈可使相機保持平衡(將在下文中介紹)。

在這種結構中,相機平衡組件自身的重量會將手臂不斷往下拉——從而平行金屬桿可以一起移動,並使減震臂的前端終結器(A和B)低於後端終結器(C和D)。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斯坦尼康Ultra系列中的等彈性彈簧合金減震臂







為了抵消這種下拉引力,每隻減震臂的平行金屬桿都與 彈簧系統 相連。 彈簧系統可使平行四邊形以反方向移動,從而使前端終結器高於後端終結器。 系統已經過精確校準,可與平衡組件重量的下拉引力完全一致。 如此一來,除非攝影師上下移動照相機,否則減震臂和相機平衡組件將終始處於同一位置。



在最初的斯坦尼康設計中,金屬桿直接與彈簧相連。 而在現在的斯坦尼康設計中,雖然功能相同,但連接更為巧妙。 您可以仔細查看下圖來了解這個系統的工作原理。







斯坦尼康的兩段減震臂分別由兩個金屬桿組成,並通過一個可調節彈簧系統連接在一起。









每段減震臂 位置較低的金屬桿 中實際上是一個空心的圓筒,裡面裝有一個很大的彈簧圈。 彈簧固定在滑輪上,滑輪又通過兩根金屬線纜與一個電纜盤相連。 電纜盤又通過一根線纜與反向終結器相連。 在這個結構中,彈簧拉動滑輪,以轉動電纜盤,從而拉動與反向終結器相連的線纜。 這樣,在彈簧圈的拉力作用下,平行金屬桿將發生移動,以抵消相機重力。



此系統的優點是您可以方便地調整彈簧拉力,使其滿足不同的重量負荷需要。 線纜可以在終結器處上下移動。 向上拉動線纜可以轉動電纜盤,將滑輪拉得更近,從而展開彈簧,並增加可抵消重力的拉力。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斯坦尼康Ultra系列中的可調節背心


這個帶 關節的減震臂 主要用作相機平衡組件的減震器。 攝影師移動時,減震臂的基座也會隨之發生移動。 其餘部分的彈簧系統則根據平衡組件的重量做出響應。 相機可以平穩地轉移方向,而不會產生劇烈的震動。 減震臂還將攝影師的雙手釋放出來——減震臂直接連接著背心,因此攝影師不必用手舉著相機的平衡組件。 因此可以集中精力定位相機,拍攝到最佳鏡頭。

在下一節中,我們將繼續探討平衡組件原理,以了解斯坦尼康攝影師如何在移動照相機時避免發生更多震動和搖晃。

平衡組件

斯坦尼康平衡組件實際上是一個固定相機設備的組件。 斯坦尼康攝影師通過轉動和擺動來 平衡桿 移動相機,平衡桿是平衡組件的中間件,它將相機的各個零件組裝在一起。 在標準配置中,攝像頭和電池安裝在平衡桿的底部,而相機則安裝在頂部。 有些斯坦尼康還可以反過來放置,即攝影師可以將相機放置在底部而將其他零件放置在頂部。 這樣放置可以更容易地從低角度取景。

除隨平衡桿一起移動之外,相機還可以圍繞底座(又稱 橇 )上下轉動,有些斯坦尼康的平衡桿可以上下拉伸。 這樣,攝影師就能夠從高角度取景了。

斯坦尼康平衡組件可以托起整個相機設備,以實現更佳的平衡效果。


除了托起相機設備以外,平衡組件的主要功能是使相機保持平衡。 平衡組件通過提高相機系統的 慣性力矩 來實現此目標。 物體的慣性力矩是衡量物體抗震能力的一項指標。 它取決於以下兩個因素:物體質量;以及該質量到物體 轉動軸 的距離。 質量越大,物體就越難旋轉,此特徵同樣適用於質量與轉動軸之間的距離(例如,旋轉一堆泥土要比轉動一個質量較輕的泥球困難得多)。

提高物體的慣性力矩,可減少相機發生意外震動。 提高慣性力矩的方法之一是為相機系統增重,不過對攝影師而言,將面臨更多的難題。 因此,蓋瑞特·布朗決定利用相機現有的零件並在其基礎之上加以擴展,從而增加旋轉軸與整個相機組件質量之間的距離,提高相機的抗震性。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斯坦尼康Ultra系列中的平衡組件

擴展這些零件還會轉移相機組件的重心。 簡言之,物體的重心就是物體重量達到平衡的地方。 如果您正好握住物體的重心,那麼您可以垂直提起該物體,因為下拉引力在各個方向上都一樣。 例如,如果在掃帚條與掃帚把中心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位置,就可以用手指水平托起此掃帚。 但是如果您將手指放在掃帚把的任何其他位置,則引力總會偏向一邊,掃帚就會掉下來。



在普通相機組件中,重心將位於相機內部。 如果您將這些零件展開,則重心會沿著平衡桿下移到各個設備之間。 在斯坦尼康中,為了防止相機發生任何傾斜,帶關節減震臂的 萬向接頭 正好在重心上方卡住平衡桿。 通常,攝影師會在接近重心的地方握住平衡桿,從而可以更加得心應手地操作相機。

要使平衡組件保持最佳平衡,需要準確執行每一步操作。 照相機、攝像頭和電池都要合理安裝,這樣才能使重心接近萬向接頭。 為了使調節變得更加容易,一些複雜的斯坦尼康還配備有無線電控制的電機,從而可以按微步進量移動各種零件。

當攝影師準備進行拍攝時,此功能可以更容易地使平衡組件保持平衡,同時還可以在拍攝過程中進行調節。 在拍攝過程中,平衡組件的平衡性經常會發生變化(例如,膠卷在相機中移動時重量會移位),因此此功能非常重要。 而在拍攝某些情節時,攝影師可能希望從萬向接頭轉移重心,這樣相機就可以獨自傾向某個方向。 這時也可以調整平衡,只需在平衡組件的把手上安裝一個控製手柄或者使用無線電控制裝置進行遠程調整就行了。



在下一節中,我們將探討斯坦尼康攝影師如何將這一技術運用到工作中,以拍攝到清晰平滑的手持拍攝鏡頭。



斯坦尼康鏡頭

操作斯坦尼康是電影製作過程中最困難的工作之一,但同時也是一項最有成就感的工作。 使用普通的斯坦尼康鏡頭時,攝影師必須按照 預設程序 來操作,一邊調整相機以避免鏡頭中出現任何障礙物,一邊還要支撐一個重達27公斤的相機設備。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除了拍攝標準的電影模式之外,Tiffen公司的斯坦尼康還可以用作攝像機。 圖中,攝影師梅勒妮·Motiska展示了一款Provid SK2 斯坦尼康。



這項工作需要攝影師具備充沛的精力並掌握各種攝影技能,同時還要求其具有良好的 鏡頭組合能力 。 導演設計鏡頭,斯坦尼康攝影師則將其實現。



斯坦尼康操作的最佳技巧完全取決於鏡頭的特性。 為了拍攝兩名演員之間的一段簡單對話,攝影師可能會嘗試模寫推拉鏡頭的平滑感,以使相機完全保持平衡,並跟隨演員的動作慢慢移動。 如果要從低處拍攝一個“飛行鏡頭”,攝影師可能會故意將相機從一邊傾向另一邊,以達到滑翔效果。



斯坦尼康最常用的一個功能就是當演員圍著障礙物或在不平坦的地面上走動時跟踪其動作。 攝影師通常會走在演員的前面,當演員邊走邊交談時,從前面進行拍攝。 在這類鏡頭中,攝影師也可以在其他工作人員的協助下,邊拍攝邊往後走。 也可以將相機指向身後,而身子卻朝前走去。 對於這些鏡頭以及其他大部分鏡頭,導演、工作人員和攝影師將會一起參與共同打造一個最佳組合模式。



大部分 專業的斯坦尼康攝影師 都是自由職業者,他們將自己與設備一起整套“出租”出去。 如果某個電影情節需要斯坦尼康鏡頭,製片人會根據攝影師以往的工作經驗選出最佳人選。 大部分既定斯坦尼康攝影師都是斯坦尼康攝影師協會(SOA)的成員,該協會於1988年由蓋瑞特·布朗創立。 除了擁有上百名斯坦尼康攝影師之外,SOA還定期舉辦斯坦尼康培訓班。 斯坦尼康生產商Tiffen公司也會組織類似的培訓班。





The Tiffen Company, LLC供圖

斯坦尼康生產商Tiffen公司定期舉辦培訓班。



斯坦尼康攝影師在電影史上留下了很多最令人難忘的鏡頭。 《洛奇》(1976)是首部使用斯坦尼康的故事片之一,劇中攝影師蓋瑞特·布朗登上費城美術館的台階為人們展示西爾維斯特·史泰龍的英姿,眾人皆為之傾倒。 該鏡頭是影片中最令人難忘的鏡頭之一,而在發明斯坦尼康之前是可望不可及的。 在《閃靈》(1980)一片中,導演斯坦利·庫布里克使用斯坦尼康鏡頭將鬼屋的走廊盡展眼底,另一個鏡頭則是傑克·尼克爾森穿過一條白雪皚皚的籬笆小徑。



馬丁·斯科塞斯、保羅·托馬斯·安德森以及其他眾多導演都曾使用極其複雜的斯坦尼康鏡頭去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和場景。 在《盜亦有道》(1990)一片中,斯科塞斯使用斯坦尼康鏡頭將觀眾帶入科巴卡巴納海灘一家熱鬧非凡的餐廳中。 在一個長達五分鐘的鏡頭中,觀眾目送雷·利奧塔從後門穿過廚房,沿樓梯走上酒吧區,最後停下來招呼顧客。 這是電影中最吸引人的鏡頭之一。



斯坦尼康也被用於特效鏡頭中。 在《星球大戰6絕地歸來》(1983)一片中,對於極速追車這一幕,這可是攝影師蓋瑞特·布朗帶著相機在加州雷德伍德國家公園中的幾個地方緩慢行走才拍攝成功的。 特效處理工作人員將這些鏡頭快進並將其與演員在自動車上的藍屏鏡頭相拼接,才得到這樣一組令人興奮的追車鏡頭。 如果沒有斯坦尼康,在快進時,這些鏡頭會發生晃動。



斯坦尼康為製片人和電影愛好者提供了全新的自由移動空間。 使用斯坦尼康,導演可以帶著照相機(從廣義上來講還包括觀眾)走進森林、穿越人群或鑽入山洞。 在《急診室的故事》等電視節目中,斯坦尼康鏡頭使觀眾身臨其境,彷彿自己也成為了節目中的一員。 這部簡單的機器真正永遠地改變了電影世界。
樂愛生活手札